井栏摄影
李冉
仓巴鹿人紫砂壶,是种艺术。
遥观整个紫砂壶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在这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茶壶大师。无论是形体、线条还是内涵,这些人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充满各式美学的紫砂世界。
而在这些人之中,有位大师格外瞩目,他就是陈曼生。
井栏摄影
李冉
仓巴鹿人陈曼生,本名陈鸿寿,曼生为其号,清乾隆间人,为当时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书法家,是“西泠八家”之一,癖好壶艺。
曼生十八式就是由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
合欢
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创造了独特的壶艺风格,曼生壶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而其中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
平盖石瓢摄影
李冉
仓巴鹿人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常说的曼生十八式壶型分别为:石瓢,提梁,笠荫,葫芦,合欢,匏瓜,井栏,汉瓦,汲直,乳鼎,周盘,柱础,石铫,镜瓦,钿合,半瓢,合斗,却月。但现实中曼生的壶远不止十八式。
半月瓦当
曼生壶是文人与紫砂艺术、文人与艺人珠联璧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
关于曼生壶的创作,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陈曼生与杨彭年是因壶结缘的知己,二人经常相聚谈壶。
石瓢
某年初夏的一天,杨彭年应邀到陈曼生家小聚,二人把酒言欢,畅聊制壶心得。聊到高兴时,杨彭年问陈曼生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制壶想法,陈曼生摇头说:“近日公务繁忙,没时间顾及制壶啊!”
于是杨彭年安慰道:“制壶急不得,你也别心烦,毕竟万物皆可成壶嘛!”
这个时候,正巧有个丫环在院子里的井边打水,由于水井的井栏很高,丫环取水的时候必须使劲的弯下身子,这个样子有点像虾。陈曼生和杨彭年看到这个场景相视一笑。
井栏
陈曼生继续紧盯井边打水的丫环,渐渐的,眼前丫环的身躯化为一只弯曲的壶把,打水的井栏化作壶身。
杨彭年看着眼望出神的陈曼生,知道他有了新的灵感,于是赶紧叫下人送来笔墨。陈曼生当即铺纸作画,初始草图画出来后,杨彭年大呼精妙,于是二人彻夜商讨,经历无数遍修改,终于将制壶图纸定了下来。
斗笠
看着眼前的图纸,杨彭年说:“这把壶取自丫环井边打水,不如叫它汲水壶!”陈曼生皱着的眉头松开,笑着说:“这壶浑然天成,只有称它为井栏,才能够展现其中意味。”这样,井栏壶就诞生了。
无论故事真实与否,但从中可以窥见的是真正打动人的作品,一定是包含了素朴真挚的生活情感,做到了“万物皆可成壶”,哪怕只是一件打水的小事。
镜瓦摄影
李冉
仓巴鹿人读懂器物的过程,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曼生和他的壶做到了其中重要的一点:顺其自然。“征服”是一个生硬的词,曼生做壶的词典中,屏蔽了它。顺应,就是对延伸、发挥、利用泥性的长处,把物看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文字诗词,体现了对于自然的尊重。
陈曼生
有骨肉,有内涵,有气韵,还带有一些性格,这是曼生的壶。文人气十足,也有自己的傲骨,在与人的相处中展现彼此的温度,这是对它最好的成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