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南京市戚家山北坡发现了两座古墓,它们距离相近,形制相似,就连下葬时间也很接近,让人不禁好奇墓主之间究竟有何联系?
经过半年多的发掘清理,考古队员在墓室中发现了各自的墓志铭,证实墓主来自于明初赫赫有名的俞氏家族,分别是南安侯俞通源和虢国夫人于氏。
根据史料记载,这二人是叔嫂关系,虢国夫人于氏的丈夫俞通海是南安侯俞通源的大哥。
这两人为何会葬于一处?而不是与各自的配偶合葬?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一、巢湖举义巢湖,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当地百姓结寨自保,形成了巢湖水师,成为日后明朝水师的发源地之一。
至正十五年,刚刚摆脱郭子兴掣肘的朱元璋决心攻取集庆(今南京),却被长江天堑挡住了去路。
朱元璋没有战船,没有水师,想要渡江拿下集庆,无异于天方夜谭。
巢湖
这时候,一位来自巢湖的少年,来到朱元璋驻地,带来了巢湖水师想投效于麾下的消息。
当时朱元璋在淮西已经颇有名望,而巢湖水师苦于庐州左君弼的威胁,急切想找个靠山。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朱元璋正愁没有战船渡江,没想到竟有一支水师主动送上门来。
朱元璋大喜,当即前往巢湖接收水师。在同年八月渡过长江,一路上摧枯拉朽,顺利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正式拥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格。
二、血战鄱阳给朱元璋送信的这位少年也不是寻常人,而是一位猛人。他是巢湖水师首领俞廷玉的长子,名叫俞通海。
根据明史记载,俞通海作战勇猛,富有韬略,曾在一只眼睛被射中的情况下去前线督战,击溃敌军,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至正十八年,俞廷玉战死,朱元璋命俞通海继承父亲的官职和部曲。
由于两个弟弟年纪尚幼,俞通海便将他们交给妻子于氏代为照料。
五年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双方相持不下。
陈友谅军中也有一个猛人张定边,在万军丛中直奔朱元璋而去。常遇春和俞通海极力相救,才击退张定边。
然而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
正如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一般,第二天鄱阳湖风向突然改变,擅长水战的俞通海带着火药冲进敌军舰队纵火,一举焚毁了数百战船。
陈友谅功亏一篑,仓皇逃窜,被流矢射中而死。
三、兄终弟及曾经不可一世的陈友谅失败了,朱元璋争夺天下最大的对手消失了。
作为此战的大功臣,俞通海不仅得到了良田金帛,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官拜中书省平章政事,成为军中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次年,俞通海在战场上身中流矢,回到南京后去世,终年38岁。
因俞通海无子,按照当时的惯例,其官职部曲都由二弟俞通源继承。同时,俞通源还把嫂子于氏接来奉养。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大封功臣。俞家兄弟的父亲俞廷玉被追封为河间郡公,俞通海被追封为虢国公,谥“忠裂”,正妻于氏也被封为虢国夫人。
而年纪轻轻,资历尚浅的二弟俞通源因父兄的功劳受封为南安侯,岁禄一千五白石,赐予世券。
所谓的世券,就是我们常说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可对于明朝功臣而言,拥有这样东西不仅免不了死,甚至还是一道催命符。
不过这时候俞通源最苦恼的还是怎样让自己这个侯爵更加名副其实。同僚们都知道他是靠父兄才得到封赏。
为了让自己更加配得上南安侯这个封号,他参与了之后的多个重要战役,立下了不少功劳。
四、鸟尽弓藏洪武二十一年,正在西南平叛的俞通源突然接到了南京传来的噩耗——虢国夫人于氏去世了!朱元璋命他立即回京为大嫂操办后事。
虢国夫人于氏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比俞通源年长17岁。
当年俞通海四处征战,无暇照顾弟弟,都是于夫人在后方操持家务,悉心照料两个幼弟。
在兄长战死之后,俞通海又奉养大嫂二十余年。
对于俞通源来说,于夫人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之一,就像自己母亲一样。如今于夫人去世,让俞通海备受打击。
按照夫妻合葬的传统,于夫人应该和俞通海一起合葬。然而因俞通海已经去世二十多年,难以重启墓室合葬。
所以俞通海就在大哥墓地的附近,重新为大嫂营建坟墓。
虢国夫人的葬礼是俞家衰败的开始,面对日益嚣张跋扈的淮西勋贵,朱元璋早已不满。
在葬礼之后,俞通源就得到了朱元璋给的大礼——一座位于巢湖的宅邸。
俞通源当然知道皇帝陛下是什么意思,是要把他赶回巢湖老家,从此再无任何实权。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想当年父兄忠心耿耿,立下了多少大功,甚至连性命都不要,如今天下太平,就用不着俞家了。
但是俞通源心中纵然有万般不平,也不敢出言违抗朱元璋。
大嫂去世,自己又被缴了权柄。双重打击之下,俞通源竟一病不起,不久竟在家中病逝。
俞通源死后,他的家人将其葬于俞通海夫妻墓地的附近。
五、繁华落尽数月之间,俞家就办了两场葬礼。紧接着又传来噩耗,因俞通海独子俞祖体弱多病,因此朱元璋拒绝让他袭爵。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旨追讨胡惟庸案,已死俞通源被列入胡惟庸党,追夺爵位。
不过朱元璋还算念点旧情,在清洗完淮西勋贵之后,又下旨封俞氏兄弟中最小的弟弟俞通渊为越巂侯,赐世券。
前面就说过世券对明朝勋贵来说往往是一道催命符,对俞通渊来说也是如此。
第二年蓝玉案再次爆发,这次株连的范围更广,就连很多中低层军官都被列入蓝玉乱党。
此时的俞通渊已是心惊胆战,二哥被列入胡党,自己要是再进了蓝党,俞家不就是万劫不复了吗?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又想起俞廷玉父子劳苦功高。再次放了俞通渊一马,仅仅是将他革爵,让他带着家人还乡。
等到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俞家又迎来一次转机。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经过胡蓝两案的清洗,建文帝再也找不到什么忠臣良将。只好把勋贵们召集起来,领兵讨伐燕王。
准备在巢湖终老余生的俞通渊也被召回南京,恢复爵位,前往北平作战。
然而俞通渊根本没打过多少仗,又赋闲多年,哪里是燕王朱棣的对手。
就算这支临时拼凑的五十万大军也无法打败久经战阵的燕军,在白沟河被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俞通渊也在此役中战死。相比父兄的战死,他的战死充满了讽刺。
俞廷玉父子战死被大明朝视为光荣,给俞家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
而俞廷渊战死很快就会被篡位的朱棣斥为悖逆,让俞家彻底失去了复兴的可能。
俞通渊战死后,两个儿子也先后病死,俞通渊由此绝嗣。
六、大梦一场三十三年后的宣德十年,朱棣的曾孙朱祁镇登基。俞通源的后人俞信请求朝廷复爵,却遭到回绝。其后俞家又数次请求袭爵都未得到允准。
弘治五年,俞通源六世孙请求袭爵,被当时在位的明孝宗拒绝。在明初显赫一时的俞氏家族,至此也泯然众人了。
当年俞廷玉战死后就近安葬在安庆,而俞家三兄弟死后都归葬于南京戚家山北坡。在明初这里被称作“聚宝山”。
上个世纪戚家山北坡还留有俞通海墓的神道石像生。如今只剩石羊、石马各一件,已被列入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明初实行薄葬,所以俞通源和大嫂于氏的墓葬虽未经盗掘,但是陪葬品也仅有很少的几件,不过俞通源墓中陪葬的玉带仍然证实了他的勋贵身份。
结语:从巢湖举义到血战鄱阳,从加官进爵到泯然众人。俞氏三兄弟的数十年繁华荣辱,最终还是大梦一场空。
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荣华富贵,也没有像蓝玉他们那样让子孙沦为罪奴。
这个不算太坏的结果,还是俞家两代人忠心耿耿、战死沙场所换来的。
在这里我们引用一下明史对俞通海等人的评价,作为本篇的结语:
厥功岂细哉?计不旋踵,效命疆场,虽勋业未竟,然褒崇庙祀,竹帛烂然。以视功成名爵、终罹党籍者,其犹幸也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