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折断是情丝,几见初开欲语时。
不忘百梅祠外路,雨余清露夜垂垂。
——齐白石《题(荷花)》
他画残荷,有的荷叶用墨,有的用赭色。整个荷叶的中心部分是向内凹进的,他只把叶的周围用大笔一笔画出来,空着凹进的部分不画,单凭叶心几根曲线向外辐射,一片大荷叶的凹进部分就突出地表达出来。
——于非闇
编辑搜图
轴纸本设色.5cm×47cm无年款
白石老人。
木人(朱文)
这幅《枯荷》充分体现了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画风,荷叶田田、临风摇曳,花瓣凋零、设色淡雅,工写结合:花瓣、叶筋均用细笔勾写,形象细腻、不厌其烦;莲蓬,荷梗用笔富于金石意味线条写出;荷叶用阔笔挥写。点线面穿插,虚实得宜,既照顾到民间“像”的审美标准,又笔墨凝重沉厚,在“似与不似之间”营造出一派清秋气象,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八月枯荷也是齐白石的故乡湖南乡村门前的常见景致风物,客居京华的齐白石总是在画里、诗里吟咏故乡的枯荷、游虾,回味故乡的山山水水、晨晨昏昏。齐白石晚年所画大都是农家庭院里的园中花,如牵牛花、鸡冠花、向日葵,这些花不骄不贵也不雅,但是富于生命力,有土壤得阳光有水分就能生活,落地生根,没什么特别的寓意,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齐白石初到京华之时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奇简的风格,但是这种画风却并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这时候陈师曾劝齐白石自出新意、变通画法,齐白石才决定开始自己的“衰年变法”,年他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变法之后齐白石的艺术方至大成,再开新境,形成了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融金石品格、文人笔墨与民间趣味于一体的“红花墨叶”风格。(马明宸)
END
文字来源丨《北京画院品读经典系列齐白石》
图片来源丨北京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