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技法之刀法刀法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具有熟练的刀法技巧,能够操刀自如尽随笔意,达到起止凝重、达刀流畅、转折灵动,能肯定,准确地表现印文线条的的韵律美和造型美.同时刀法运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产生出的流动、毛涩、斑驳、冶铸痕等金石韵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见笔意,笔中寓刀韵,刀笔互不相害.韵吐隽永、和谐统一。一、篆刻执刀法篆刻讲究执刀,就像写字作画讲究执笔、弹琴讲指法一样,不规范的方法往往会成为技巧发挥的障碍。篆刻执刀看起来是手部握柄,操作起来便须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这些部位的力量协调贯注,执刀姿势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效的执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运转自如,能随意调整入刀的深浅度,便于运刀稳健轻捷。常用的执刀法有两种。第一种:与执笔法近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刻印时五指齐用刀,小指向前伸.触及印石,起稳定腕力控制平衡的作用。这种握刀法刀转动自如,便于灵活细致地表现印文线条的微妙变化。适用于质地较软的小型印材,刻细劲的朱文铁线篆印。第二种:用拇指抵住刀柄,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合力自上而下运刀。刻印时指掌俱实,全靠手腕的灵活运作。这种执刀方式便于发力,所刻印文线条浑厚富于力度,适宜刻白文大印。二、篆刻运刀的方法冲刀法——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切刀法——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应使切刻出的线条气势连贯,浑然一体。切刀法所刻印文浑厚苍劲,刀法意味浓厚,并能锲刻较硬质的印材。混合刀法——以冲刀为主,运行中参用切刀,切冲互补,增强刀法的表现力,丰富用刀韵味。三、刻印文的刀法1、双刀法在印文笔画两侧施刀,用两刀或两刀以上把印文笔画的实线刻出。朱文印是沿笔画两侧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将笔画之外的印底剔铲掉,使印文笔画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畅贯气、线条均匀。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鳅背状,产生书法中锋用笔所具有的力透纸背、浑厚饱满的艺术效果。用双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笔画内侧两面施刀,把笔画实线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笔画线条。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匀利索,印文轮廓线清晰、光洁。双刀法每一笔画都要两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运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运刀方向,转动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线条右侧施刀.最后用切刀将线条起止遗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2、单刀法指印文笔画用单线刀迹完成,用于刻细白文。在印文笔画实处用刀。单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采用重刀复刻。不过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显出复刀的刀迹。单刀刻法要求运刀隐健、肯定,构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饰的效果。四、修整和击残刀法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五、刀法的弊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钉头鼠尾:这是初学者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主要由于奏刀不稳,刻刀入石时用力过猛,入石太深,一下子就留下很重的刀痕:然而行刀时又腕力不足.或缺少胆略所以就产生起刀的地方,线条过于粗,而行刀、收刀的地方,线条过于纤细的结果一也有的是因为人石时用力过于轻,行刀时.不是平均用力,而且也不平行奏刀.使刀角不断地向石章的深处刻下去越刻越深,结果产生的线条也就越来越粗:2.粗细失调行刀不稳。一会儿重一会儿轻,产生的线痕时粗时细,缺少整体感.所以粗细失调的线条.如果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导致十分零乱的后果.3.支离琐碎,片面地追求古印中所谓的斑蚀剥落的效果.导致白文的支离.朱文的琐碎,这样的结果.不但不能体现古印线条的苍劲古朴,反而连基本的刀法形迹也表现不出来了。4.粗肥臃肿线条的挺劲与否.并不取于线条的粗细,但初学由于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只要粗实。就能体现力感前人的告诫值得注意:“要使肥中有骨.而无臃肿之失;瘦中有筋.而无枯之弊.”5.鹤膝刻板二此中弊病常见于切刀施刻不善所致,运刀机械切刻,便产生呆板的锯齿状刀迹一以此表现朱文与双刀白文时,线条的两侧如平行起伏.就产生鹤膝状的恶态.俗不忍睹,故有谓此最是篆刻刀法之大忌。以上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重视。起步不正,后患无穷,必须加以避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2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