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成功时喜不自禁、失意时痛不欲生,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方可真切地看清世事无常、如梦如幻,也才能逐渐地懂得取舍、看淡得失。
晚唐一位才子年轻时就胸怀青云之志,他的诗歌作品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可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老天爷也不会让一个人随随便便地获得鲜花和掌声。而当某一天自己出人意料地得到了荣誉和奖励时,或许这些对你来说早已并不重要。下面分享李商隐的两首七绝,颇具神韵,更是美如画卷。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秋水悠悠浸野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声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中唐之后,封建地主阶级与贫苦农民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同时朝廷与宦官、藩镇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李商隐出生于如此乱世,虽然才学卓越,却由于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很难于仕进之路上有所斩获。失望之余,才子便开始向往归隐生活。
诗人有一天在梦里来到了一位高士的居所,那里秋水悠悠、清澈见底,门扉敞开、倒映水面。诗人正想走入其中与隐者畅谈,忽然间一阵凉风吹来,惊醒了他的酣梦。诗人再想回味梦境,早已模糊不清。
义山无法继续入眠,于是便披衣起身,来到户外。此时已经难以听到秋蝉的鸣声,地面上也堆积了很多枯叶,唯有冬青树依然显得生机旺盛。诗人又仔细环顾左右,发现自己又实实在在地来到了隐者的住所,只是这位高士并未在家恭候诗人。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梦境,后两句又展现出真实的场景,乍一读来,显得空灵梦幻,虚实难辨。其实义山采用如此写法,正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彷徨不安,以及迷惘中有所期待的复杂心绪。
首句里的“悠悠”二字,折射出诗人内心对悠闲恬淡生活的向往;“声尽、叶落”,则暗示出诗人的前途仿佛秋日的萧瑟景象。“人未归”三字,传达出诗人又难以融入高士们的生活圈子,暗表诗人依然在仕途经济和林泉生活之间徘徊不定,尽显作者惆怅和孤寂的心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李商隐的很多早期作品描写羁旅生涯,展现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更经常抒写百姓生活的悲戚和痛苦。诗人中年之后,因为预感到大唐王朝每况愈下,更感慨自己的仕途一片迷茫,所以其后期作品常会借助隐逸、参禅的主题,刻画内心的忧虑和悲慨之意。
诗人首先介绍了这位隐者的大致情况,这位世外高人就像盛唐时代的庞德公,一直生活在乡野林间,从来都不涉足繁华、热闹的都市。他或者闭门不出,或者四处云游,很少有人认识他,更无法寻觅其足迹。
但是这位隐者也并非神仙,如果留意观察、仔细寻找,就会发现在哀猿啼处、密林之中,可以隐隐约约地发现一个柴扉,那里应该就是他休息和修炼的场所。“识者稀”三字,显示出高士远离尘嚣、安贫乐道;作者又以“猿啼”二字,反衬出居所的幽静,彰显出隐者遁迹山林的自在。
后两句描写极其形象,“渔樵路”三字,点明隐者过着无拘无束的渔樵生活;“雨满衣”三字,既指诗人访隐者不遇,只好冒雨归去;同时也暗表对方虽然与世隔绝,却能与山林相融,尽显隐逸的艰辛和乐趣。
诗人访问隐者,并非只是为了知悉其生活状况,也不是要雪中送炭、表达关怀,而是寄托了自己的出尘之思,表达出一种对宦途厌倦的感受。全文抒写含蓄,展现出高士清雅脱俗的风情,更抒写了作者进退两难的处境,可谓颇具神韵,又美如画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