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个放荡不羁的才子,名叫金采,字圣叹,这个人生于苏州,平生率性而为、才华横溢,但恃才傲物。金圣叹参加科举不利,最后只考到了秀才,不过他倒也不在乎,反而更加狂傲不羁,投身于佛学,半僧半俗,并且自称是佛教天台宗“泐庵法师”转世,通过降神扶乩赚钱为生。像金圣叹这样的浪荡才子,在明朝屡见不鲜,但之所以金圣叹的名字能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一部小说,这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年,33岁的金圣叹号称发现了古本《水浒传》,这就是流传后世多年的70回版,又称为《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后称《金批水浒》)。这个版本和最早的百二十回版水浒传最大的区别是,少了后面水浒英雄招安和征讨方腊的情节,而且小说内容上也更加紧凑,并且在书中的页眉和字里行间,金圣叹对于小说的写作妙处一一作了批注。《第五才子书》根据郑振铎等文学史学家的考证,七十回本《贯华堂水浒传》并非像金圣叹所宣称的那样是什么古本,而是他本人以袁无涯刻的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传》为底本,“腰斩”了七十一回之后的内容,删减了原书中意义不大的过场诗,把原来第一回改为“楔子”,而在七十回用全新的结局为《水浒传》收尾。《金批水浒》和百二十回版本《水浒传》最大的区别就是结局不同,金圣叹为之创作了一个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全新结局,这也是体现金圣叹的妙笔生花之处。本书的最后一回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伯英雄惊恶梦》,讲的是宋江打完东平和东昌后回到山寨,清点梁山将领共有人,于是宋江心中高兴,大设神坛,感谢天地,求上苍赐福,没想到当夜三更天上竟然裂开一道天门,“里面毫光摄人眼目,霞彩缭绕”,随后宋江又在地下掘出一个石碣,“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那石碣侧面一边写的是“替天行道”,一边写的是“忠义双全”,石碣前面写的是梁山泊天罡星36员,背面是地煞星72员,众好汉一看自己是星宿下凡,更加高兴,于是宋江大设宴席,为好汉分派了各自司职,“歃血饮酒,大醉而散”。水浒群雄像笔者以为,此处的石碣碑文大有深意,左侧“替天行道”,右侧“忠义两全”,各在一边,八字相对,实际上表达了“两者难以兼顾”的意思。要想替天行道,则难忠义两全,因为金圣叹删去了《水浒传》宋江接受招安的故事情节,所以他在此处用这样的细节表达自己的心意,宁可选择替天行道,而非忠义两全!这样的修改,让《金批水浒》和原版水浒有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这个结局之后,还有一个看似非常荒诞,细思却见妙处的尾声,这就是“卢俊义做恶梦”的情节:讲的是卢俊义归卧帐中,梦见一人,自称是“嵇康”,要替大宋皇帝收捕贼人,把将全都绑缚在忠义堂上,派出“刽子手二百一十六人,两人服侍一个,将宋江、卢俊义等一百单八个好汉,在于堂下草里,一齐处斩。”卢俊义吓得魂不附体,一梦惊醒,“看堂上时,却有一个匾额,大书‘天下太平’四个青字”。宋江在《金批水浒》的结局里,这段文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尾声,全书洋洋洒洒七十回,最后以大团圆结局收场,那就落入俗套了,而加上这个卢俊义的恶梦,虽然是梦,但虚虚实实,难辨真假,其实是对梁山泊未来命运的预示,“天下太平”四个青字虽然吉祥之语,却看起来让人触目惊心,因为与“天下太平”四个字难以相容的,正是这八百里水泊梁山上的位好汉。所以,这个结局与百二十回的水浒结局相比,其实更妙,他没有把宋江等人的命运写实,而是通过梦境的方式写得影影绰绰,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方式,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不过,读者肯定会好奇:嵇康是三国时的风流雅士,和宋江等人生活的宋朝相隔多年,为何金圣叹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像金圣叹这样的不羁才子,最崇拜嵇康身上的魏晋风度,难道是因为个人崇拜,金圣叹就选择让三国时的嵇康在梦中把宋朝的一百零八好汉全都杀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太小看金圣叹的才华了。嵇康要知道,宋江并不是《水浒传》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宋江的起义活动在《宋史》里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中均有记载。“淮南盗宋江掠京东诸郡,知海州张叔夜击降之。”“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书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降。”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军确有其事,其中三十六人记录于史册,这也对应了石碑上天罡三十六星,而击败宋江等人的,是张叔夜。张叔夜是北宋名将,曾官至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在靖康之难中他率军守汴梁城,浴血奋战,最后还是失败了,跟宋钦宗一起被金国掳走,在途中张叔夜自缢而死。据史料记载,宋江确实是被张叔夜亲自斩杀在白虎山下的。那么金圣叹为何在卢俊义的梦里写是嵇康杀了宋江等人呢?其实,这是金圣叹故意玩了个文学手法,虚虚实实才显文学之妙。张叔夜三国嵇康,字叔夜,而北宋张叔夜,字嵇仲。嵇康和张叔夜,形成了一种巧妙的“互文”:梦里的嵇康,正代表了现实中的张叔夜。这和历史也是完全吻合的。金圣叹在小说中暗埋这一笔,不得不说尽显“文人匠心”!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荒诞史实”的写法,《水浒传》的各个主角的命运虽然非常具有现实主义色彩,但是全书开篇于一个传奇故事,写的是仁宗时太尉洪信误放出了个魔君,正是好汉的来源,而金圣叹又让全书结束于一个暗喻历史的梦境,做到了首尾照应,用传奇写历史,也与全书意境相符合,虽写的都是未见于史册的传说故事,想要反映的却是真实的宋朝民间生活。从《金批水浒》版本的结局来看,金圣叹保持着他一向的狂傲和自负,他非常喜欢水浒好汉敢爱敢恨的个性,对于宋江招安之后的悲剧十分厌烦,所以干脆全部删掉,自己写个结局,而由于他本人的文学造诣较高,他所删改的这一版本竟成为了其后多年最流行的版本。正如郑振铎先生在《水浒传演化》一文中所说,“不料他这一部腰斩的《水浒传》,却打倒、淹没了一切流行于明代的繁本、简本……使世界不知有《水浒传》者几百年。”金圣叹生前穷困潦倒,靠着“跳大神”为生,多为那个时代的封建卫道士们所不齿,“世人恶之忌之,欲痛绝之”,“不单欲杀之,而必使之入十八地之下而后已”,在因为“哭庙案”被官府所杀后,甚至有人拍手称快,作《诛邪魔》文以祝贺之。可在金圣叹死后,他的《金批水浒》名震全国,甚至清朝的皇帝顺治帝都知道金圣叹的大名,称赞他为古文高手,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很多民国时期的大家都对金圣叹和《金批水浒》赞扬有加,包括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刘半农、钱穆等人,胡适更是公开赞美:“金圣叹的《水浒》,打倒一切《水浒》”,“得到7世纪文学怪杰金圣叹的大删削与细修改,方可得到那部三百年人人爱赏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金圣叹删改的《水浒传》,结构紧凑,文字凝练,特别是结尾卢俊义的南柯一梦,竟给人以《石头记》的观感,在荒诞中影影绰绰的描摹历史,虚虚实实,亦真亦假,给读者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又把历史悄无声息的隐藏其中,可谓尽显文学之妙。水浒名著,常读常新,在不同年龄段都会有全新体验,再次推荐给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水浒传原著正版全册回文言文版注释足本无删减完整版原版精装精选¥35¥75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