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缺土地少,泥巴下面不藏宝,坡陡路烂盘山绕,早上进城晚上到……”重庆市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是市级深度贫困乡的深度贫困村,年,市级深度扶贫开发号角吹响,市司法局作为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进行对口帮扶。由此,白石村群众开山筑路、奋发有为,让昔日的“穷空碗”变成了充满希望的“富油盆”。

白石村立足村情实际,创新探索法治扶贫的实践经验,建立“让一让”调解工作室、“法治大院”治理模式、“法治工作队”等,走出了一条法治扶贫的新路子。

“法治调解”化矛盾补齐脱贫“思想短板”

随着脱贫攻坚项目力度加大,一些矛盾纠纷也相应增多。

年初,因为扶贫公路建设项目开挖泥石,渣土滚落压坏了谭某家的果树苗,谭某漫天要价,与施工方僵持不下,驻村工作队上阵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这让驻村工作队意识到群众观念守旧、公共意识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白石村创建了“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解决争议,提出了“让一让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让一让家庭无忧儿孙安宁、让一让化了纠纷又去挣钱”的“三让精神”,一方面讲清“和为贵”的道理,另一方面引导群众树立法治理念、塑造文明乡风。

年5月,因对南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时记录不认同,贫困户王某在争执中不但撕毁账本,还喝农药威胁合作社。了解到详细情况后,调解员从情、理、法入手调解,既让王某心服口服,也保护这个初生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后该合作社为29户贫困群众创收42万元。

“让一让”调解室成立以来,其“四步工作法”已成功化解50余件重大矛盾纠纷,有效防止两起民转刑案件发生,矛盾纠纷、信访总量逐年下降,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让一让”调解室也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人民调解组织”,相关工作受到中央政法委、司法部、法治日报等宣传肯定。

“法治大院”聚人心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持续深入,群众思想工作也需要同步深化。为防止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现象,驻村工作队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促进脱贫攻坚。为此,白石村建起10余个“法治大院”。

为实现“自治增活力”,工作队以公共事业建设为契机,激发群众推选院主带头议事。这样的模式解决了群众畜圈搬迁、环境整治等“老难题”,形成了“群众说事、干部管事、合力办事、民主评事”的良性循环,凝聚了人心。

为实现“法治强保障”,白石村还将法律服务和宣传教育向院坝延伸。年7月,驻村法律顾问为一名贫困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其规避了10万元的损失。此外,白石村还组建了宣传队、编制案例库,通过院坝晚会的形式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学法、懂法、用法、不犯法。

为实现“德治扬正气”,白石村发挥乡贤、模范、党员的示范作用,弘扬正气,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升。

年3月,群众自发为新冠肺炎疫情捐款捐物4万余元,排列全乡之最;为感谢政府交通建设,村民自发捐款投劳近2万元,为村道栽上了桂花树;贫困户杨光明志愿服务收运垃圾、不取报酬。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三治融合”为脱贫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这项探索得到了市领导充分肯定,新华社、农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宣传报道,市扶贫办将其作为法治扶贫经验向全市和国扶办推介。

“法治能人”做支撑增强脱贫“发展后劲”

能人治村是关键,“法治能人”正是农村的短板。驻村工作队把建设法律“顾问团”、“能人队”、“热心人”抓在手上,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法治工作队。

为抓好“顾问团”,村第一书记动员司法专家、执业律师、司法干警成立了“问哈法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