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清观一角
神清观位于苏龙口镇东松彰村东南一华里处的观沟之内。
沟谷的入口处,有两座土崖凸起,崖势犹如一鼓一旗。从谷口入内,两崖相夹。坡上嘉木森森,谷内清溪潺潺,沟尽头耸立高山大屏障。神清观就位于谷中腹地。
谷中地势开阔,神清观坐北向南,西南红墙围绕,东北高崖环抱。观前有广场、水库。坡上树木千姿百态,谷中绿柳成荫,几百年的松柏挺拔直立,将神清观与外界隔绝,只剩深谷、树木、流水、蓝天和庙宇,犹如世外桃源。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游人、香客往来不绝。
神清观,全寺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内有大殿、偏殿、禅房、碑房、钟楼等共20余间,另有僧人起居、生活窑洞7孔。
神清观老柏树
神清观依托崖势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观内三进院,游历其中,有步移景换、多姿多彩的感觉。走上观前广场,迎面便是古朴的砖木结构山门,上悬一块匾额,书“神清观”三字。旁边配有一偏门。进入山门便是观的前院。院东,杏树撑开的大伞遮蔽了大半个道观;西边有水井、石碾、猪圈以及菜园等,占地面积平方米。沿着石子小道,向北穿过花栏墙上的木结构牌楼仪门,便进入道观的中院。正面是三清殿,西殿是太师堂,东殿是龙泉殿。太师堂南边建有一间碑房,龙泉殿南边是两层木结构建筑的钟楼,上悬一口大铁钟。院内有两株古柏,正殿台基下有两尊石雕香炉。中院占地面积平方米,整个院落显得优雅肃静。三清殿面宽三间,进深八米,坐落在方正的石台基上。出廊的檐额挂有“三清殿”木匾。廊内柱间装12块木隔扇,廊的两侧各有一武士画像。大殿外表朴素严肃,柱额木窗,大都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殿内不设柱子。台基上供奉着三教圣主的坐像。他们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正中是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老子的化身。东边是南华真人庄子,西边是通天道人。殿内两侧各塑两尊护法神站像。殿内天花板上绘有几何图形,粗大的屋梁上绘有动物、花草、人物等彩绘。殿内泥塑手法古朴而逼真,形象夸张,保留着元代手法的特征。东殿面宽三间,进深五米。殿内供奉的是龙泉神。该殿为民国年间重建,神像为年重塑。西殿面宽三间,进深五米。殿内供奉两幅人物画像,一幅称“孤魂”,一幅是太师郑王木华黎的画像。据《仙祖碑记》载,神清观的创建人王朴,跟随太师郑王南下攻打边梁,被提拔为行省员外郎。年王朴因病回到崞县定居,后奉命修建道观,为报答太师的恩赐,“饰西堂,绘太师像貌,朝夕瞻礼”。
神清观匾额
穿过三清殿两旁的耳门,沿着雅静的石子铺地的小路,便进入神清观的后院。后院雅静朴实,既像一处农家小院,又像一处神秘的静养圣地。全院占地面积平方米,有窑洞五孔。三孔为僧人所住,两孔为磨房、碾房。院内还有木结构房七间。东面四间是牲口草料房,供僧人以庙养庙;西侧是禅房。禅房面宽三间,进深四米。禅房内供奉若干佛像和观音铜像,是和尚念经修行的地方。这种佛教和道教相融的情况,说明当年道教已衰落,这也是该道观后称为“观沟寺”的原因。
神清观配殿
后院的正面是称为“神仙洞”的虚白轩。虚白轩因崖而建,前面是一间进深两米多的木结构出廊。廊内柱间装有木隔扇。轩内是窑洞,进深四米。两侧各有一耳窑。正中台基上塑一老者坐像,是金行省员外郎王朴,他是道观的创建人。两旁各塑一小童站像,是王朴的两个儿子德素、德柔。王朴塑像慈祥端庄,似在对儿子们说教做人之道。相传,虚白轩是王朴静修化形的地方。虚白轩是神清观现存唯一较完整的元代建筑,洞内塑像是年重塑,廊房是年重修。
“王神仙”修道处
据清光绪《续修崞县志》“仙释”载:“王朴,字纯甫,辽东广宁人也。贞佑初,以行省员外郎督饷至崞,因占籍焉。乃创道观于州西北隅,匾其轩曰虚白。”《东松彰王氏家谱》“序”又载:“王公讳朴……行年五十,脱略冗务,辟谷修真,经柳子点化,创建道观七十二所……戊午升梁,逐观亲行典礼,遂得仙封功成。自赋《秋窗寄咏》,寿八十有六,化形于观之虚白轩。”说明神清观创建于年,距今已有七百五十余年。
王神仙塑像
神清观在当地久负盛名,是游人和香客向往的圣地。文革期间十年浩劫,大多建筑、文物现已荡然无存,然而那野花烂漫、草木葱茏、清泉遍地、满目清新的绮丽风光和那优雅的环境,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