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13655.html
00:59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作者通过叙述与朋友去参观黄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怀念母亲河——黄河,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作者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其作品《乡愁》传唱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成为“乡愁”的最为璀璨的永恒的名片。

一、结构与顺序(理读)

年4月初,作者应邀到山东大学演讲,期间,山东大学为实现作者多年的愿望,安排其和家人参观黄河。作者时年73岁。本文叙述的就是这件事。文中的“我存”即作者的爱人范我存,“幼珊”即作者的女儿余幼珊。

第1段介绍“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河边。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说明了时间是早春时候。

第2段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在来黄河的路上,主人对黄河情况的简要介绍。这是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

第3段本段是心理描写,说明了“我”的期待,以及了解到黄河情况时的莫名地难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4段作者对初见的黄河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描绘。这段应该是站在河岸上看到的情景。作者由近及远,先从形态方面描写,再从色彩方面描写,极其细致,富有层次,很有画面感。

第5、6段通过语言描写,一问一答,说明了所处黄河的具体位置。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读者若是对着地图,一下就能找到。

第7段通过环境描写,引出“我”要到河边摸河水的想法。

第8段“我”来到河边,终于摸到了河水。

第9段前半段是作者的抒情,后半段是会写在山东大学演讲时的激昂场面。这段是全文的高潮,是作者多年想目睹黄河直到今天才实现殊愿的畅快,是游子回到母亲怀抱的满足与安然。作者直抒胸臆,通过大段联想、抒情,恣意宣泄着自己的情感,抒发郁结在心里多年的情感,表达了看到、摸到黄河的激动,也表达了华夏子孙对黄河的共同情感。

第10段延续上段,继续联想、抒情,说明黄河对于“我”,对于华夏儿女的重要性和深入骨髓的情感,“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相比上一段,这段是情感的回落阶段。

第11段叙述作者投掷自己的名片入河,以及作者的爱人和女儿也接受黄河的洗礼,表达华夏儿女对黄河的这份感情的真情流露、自然传承。

第12段是尾声,写“我”把鞋底的泥留着带回台湾,并刮下来珍藏,表达了“我”对黄河的无比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本文结构清楚,线索明晰,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尤其是大段的抒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心生感动。这种情感,也许是常在祖国大陆,常在黄河边上的人深藏心底而日常被忽视的,但对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游子来说,却是心心念念、盘旋与心头不能释怀的永恒思念。乡愁,是只有游子才能深刻体会和表达是一种情感。

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二、鉴赏与评价(品读重要语句)

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有些段落使用了比较多的生僻字,有些表达文白相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抒情段落如诗一般,感情浓烈,读来酣畅淋漓,值得细细品味。

1.“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奢”本意是奢侈,是指物质上的铺张浪费。此处用来形容作者对黄河的热切的期盼,对未看到黄河之前的种种美好的设想。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主人“不愿扫客人的兴”就必须回答,但又怕客人看到黄河后,与心里的想象差距太大形成巨大的失落,所以只能“平实地回答”:“水色有点浑”“不会太壮观”。除此之外,实际也写出作者与主人对黄河的不同情感。待在母亲旁边的,对母亲的种种好总是熟视无睹,而离乡的游子在思念中,总是难免放大母亲的种种美好。作者一句话,就把这种情感的差别表达清楚,可见其文字功底非同一般。

2.“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这句采用了类比手法,将“我”拜谒黄河与游子回乡探望母亲类比,非常贴切。黄河是母亲河,作者拜谒黄河可不是相当于游子探望母亲?而心情同样相似:母亲与离开时不一样了,病了、瘦了,游子心里难受;作者离乡几十年,一朝能亲眼目睹黄河,却听说黄河“水色有点浑”“不会太壮观”,不是心中咆哮壮阔的黄河,心里也一般难受。这个类比形象、具体、贴切,既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特殊情感,也让“在家的孩子”能够深刻体会到“在外游子”的这种特殊情感。同时,这段话也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内容和基调,有思念、兴奋、感激,还有些许伤感。

3.第4段的景物描写反反复复、层层叠叠,描绘了黄河天高、地阔、深远、低调的特点。“天高地迥”“完全敞开”“空廓而寂寥”“什么也没有”“很宽坦”“倍加夐(xiòng)远”(夐也是远的意思)“勾不到边”“昊天”“一线苍苍”“漠漠的天穹”“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等,不管是文言式,还是白话式,几乎每一句每一次都不离开“太高、地阔、深远”的意境,没有一点遮拦。“低调”的特点是从色彩方面体现的,“土黄”“土黄里带一点赭”(赭zhě是红褐色)“黄带一点灰”“则暗”“则浅”“浅黄或发白”,几乎每一句、每一物都是单调、清冷、暗淡。作者用多个意思相近的词,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黄河,一方面回应了主人先前平实的回答,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看到黄河时的深沉的情感。就像游子回家时乍一见到母亲,总是先呆呆地看着,细细观察,这是一个情感的酝酿、累积的过程。

4.“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上一段是静景描写,此处转为动景,“滔滔”“一扭”“转出”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灵动与力量。“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就连静态的堤坝,也是动态的描写,“落在远处”,不是本来就在远处,而是没跟上“我们”的步伐,落下了。情境上的由静而动,实际反映的是作者心理的由静而动,作者的情感通过酝酿,慢慢积累,已经开始有一些波动了。“这条浑龙”“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5.“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的是“我”离黄河水非常近,马上就要捧到黄河水了;虚写的是“我”在心里思念了几十年的黄河母亲,终于在此时见到,马上就能投入其怀抱了。“终于”既体现了走到水边的路泥泞难走,更体现了亲眼目睹、亲手触摸黄河的不容易,这一路走了几十年。作者的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6.“岌岌加上翼翼”,岌岌本意形容事物已经达到了必须限制其发展的状态,如岌岌可危。翼翼是谨慎、严肃的意思,如小心翼翼。作者七十多岁的高龄,“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探身滚滚黄河去摸水,不可谓不危险,但作者义无反顾,不顾同行人员的劝阻,凸显作者心底的渴望是如此强烈。

7.“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河水凉,却更使“我”兴奋,这并不矛盾。就像小孩子盼下雪盼了一年,终于下雪了,终于可以玩雪了,手上、脸上都是冷冷的,但心里的兴奋、激动是无以伦比。作者此时就是这种心情,盼了几十年,终于看到了黄河,还摸到了黄河水,这时的激动、兴奋可想而知。

8.“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这一大段的抒情,从古到今,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从黄河流域古往今来的名人佳作,到无数或雄壮或悲苦的经历,酣畅淋漓,动人心魄。作者触到黄河水的一刹那,深藏心底七十几年的情感就像地底的涌泉、火山,再也不受压抑,宣泄而出,荡气回肠。“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是啊,等了七十多年,虽然只能在这一刻跟你亲密接触,随后又要天各一方,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至少见过、接触过。“我”拜过,“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我”这时才算是真正的华夏子孙了,“我”有了归属感,“我”以此为荣,为此自豪!这段抒情的句式也颇具特色,长短结合,急切与舒缓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疏密有致,富有诗歌的节奏感。这段抒情值得反复大声诵读,在大声诵读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厚意。

9.“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说明“我”不是简单的思念,不是仅停留在思念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中,不断表达对黄河的思念。“我”的这种思念、这种情感,不单单是“我”有,山大的学子、读诗文的读者都有,都能感受。这是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的自豪感,民族的归属感。

10.“五百管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在演讲现场的五百听众。

11.“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一个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天生的,是不可改变的。

12.“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著名诗人,四川人,其作品《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诗题就是来自与本文作者余光中先生的交往,也表达了乡愁的主题。

13.“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母亲,也与前文“胎记”“胎里”等词相呼应,突出了黄河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和情感。作者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血管里流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是对黄河流域未能得到很好治理、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不够等现状的批判。

14.刘鹗,清末小说家,著有《老残游记》,曾负责治理黄河。

15.《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16.“想到这里”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结束前两段的联想、抒情,回到现实,引出下文。

17.“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接”有主动之意,撒名片虽然是“我”的主动行为,但“接”是黄河的主动行为,这是喻示黄河母亲接纳了“我”,“我”是黄河儿女,是华夏儿女,有了归属感。

18.“僭妄”本意指超越本分、肆意妄为,此处用这个很严肃、庄严肃穆的词语,凸显出黄河在作者心中的无上地位。下文的“浸礼”本意指基督教受洗的一种仪式,类似洗礼,也是很严肃、郑重的事,作者也是要表达一样的涵义。

19.“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认河”在此有认祖归宗的意思,让女儿,即下一代来认识、参拜母亲河,这是一种民族情感的传承。余光中的女儿出生、成长都是在台湾,因此,作者带女儿来认河,就是要讲民族的情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后土”本意指主宰大地山川的女神,大地之母,此处指代祖国大陆。

21.“我默默,只觉得不忍”,这是只有思乡心切的游子才会有的心绪。是啊,从台湾来看黄河,马上又要走了,朝思暮想了几十年的黄河,这是这么匆忙一见、一掬,最终除了记在脑中的,只剩下粘在鞋底的黄河边的黄色泥土,怎么舍得擦去?于是有了“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的举动。“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一次朝拜、一抔泥土,虽然让“我”了却了心愿,却让这份感情更加浓郁持久了,只有伴着、想着才能入眠。

《朗读者》采访余光中的最后影像画面

三、情感与观点(评读)

这篇文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叙述、描写、抒情区隔明显,互相支持,支撑起全文饱满激昂的情感。余光中先生不愧是大家,写作手法纯熟,遣词造句老练,用词丰富准确,抒情富有诗意。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实际很简单,就是表达对黄河的眷恋以及思乡爱国之情。

余光中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作品很多,除了本文之外,还有广为熟知的《乡愁》,以及本文提到的《民歌》《黄河》等作品。阅读本文时,读者可以结合这些主题相同的作品一起来探究、体会。另外,对于本文,最为精彩的是第④段的景物描写,以及第⑨段的抒情,建议各位读者要反复读,大声读,在诵读中认真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抒情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另外,本文选入中考卷时有所删减,建议读者可以找原文一读。

说明:《黄河一掬》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