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包拯与王守仁的经历,古人由此总结出一条贵人的特征
包拯是北宋名臣,世称“包青天”,是百姓眼里清官廉吏的代名词。
相传包拯自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别的学生尚不能流畅背诵的诗文,包拯已经可以通篇默写。但唯一可惜的是,同龄别的孩子早已是伶牙俐齿了,但已经快12岁的包拯却依然“一言不发”,很让养育他的哥哥、嫂嫂心急。直到12岁那年,包拯有一天正在行路,忽然看见一只黑虎向自己扑来,包拯大惊失色,惊呼一声之后就跌落在了路边。起来之后,就连声呼喊着跑回了家。哥哥嫂嫂这才发现“沉默”了快十年的包拯突然拥有了正常的语言能力。
无独有偶,明朝成化年间,浙江省余姚县一个王姓的大户人家生下了一个小孩,因为出生的时候产房瑞气腾腾如云,他的家人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云”。这个孩子自小什么都好,唯一让家人不安的就是直到5岁的时候还不能说话,家人也曾经想尽各种办法治疗,但最终都以无效告终,也就只好顺其自然了。
有一天,王云正在与伙伴们玩耍,街上过来了一个年纪很大、胡子全白的和尚。和尚看见了路边玩耍的孩子,特别留意到了在孩子群里一言不发的王云,就走了过去,摸了摸王云的头,然后感叹一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然后飘然而去。这和尚一摸之下,这王云如醍醐灌顶一般,突然间就会说话了。
据传包拯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有人说是文曲星,也有人说是黑虎星。但前面那个星宿迟迟没有前来投胎,所以包拯直到12岁还只能是哑巴一个。后来包拯见到的黑虎扑人,其实就是星宿入体。
王阳明5岁还不能说话,据说就是等待这个点化他灵气的和尚到来。和尚走了之后,王云回到了家里,家里人看见这个自小哑巴的孩子突然会说话了,当然非常高兴,就出门打听是什么缘故。然后街坊邻居就告诉王云的家人,一个和尚摸过王云的头,而且留下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的话就走了。
王云的祖父是个饱学鸿儒,而且深通易理,他没有被王云突然会说话的喜事冲昏头脑,而是细细品味和尚那句话的意思。“好个孩儿”这当然是赞美的话,是称赞这个孩子生的好,但“可惜”两字就出现了意思的转折点,意味着“好”之外又有了什么“不好”的东西。什么东西不好呢?就是“道破”。道就是说的意思,道破就是将什么意思或者含义说明白或者因为说而破坏了。
王云的祖父思前想后,突然想起孙子的名字是一个“云”字,古代的“云”是两个字,“雲”是云彩、云雾的意思,而“云”则是说话的意思。但“雲”和“云”是谐音。老和尚的意思莫非是觉得这个孩子单名一个“云”不好?王云的祖父觉得,既然“说”不好,那么就让这个孩子以藏为主,藏气纳福,就当下决定,给王云更名为“守仁”。“仁”五行属木,为生发之气,能够守住生发之气,自然可以常保生机。“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守护仁心,自然就能保持良好的品行。
一个是包拯12岁讲话,一个是王守仁5岁讲话,一个后来成为千古名臣与廉吏典范;一个既是名臣,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但那些自小学说话迟的人又不止包拯和王守仁两个人,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据说直到16岁依然不会说话。
在现代人看来,这些语言学习迟钝的孩子一般都会有先天性缺陷,但在古人看来,一个人说话迟很可能预示着这个人有着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就留下了“贵人语迟”的说法。“贵人语迟”这个说法长期以来被当做是相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贵人语迟”这个说法,那么古人所说的“贵人语迟”很有可能并不是指一个幼童语言学习迟缓。在古代的处世哲学中,非常讲究藏拙和守中。在这个主张之下,强调一个人在任何场合、任何状态下都不要急于开口说话或者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因为“出头的椽子先烂”;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因为“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为强出头”。
所以,为了明哲保身,避免无妄之灾和日后的烦恼,古人教诲人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尽可能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不要急于说太多的话,要尽可能等到情况明朗之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估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迟”。因为古人所说的“贵人”,一般都是指身处庙堂之上,一言可以致祸福兴衰的高级官员。这些人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要求这些人必须言语谨慎,行为小心。即使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也要尽可能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不要说太多的话,以免留下漏洞和把柄。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