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安

编辑:贝川

#创新教育#

年3月14日,探月春季的招生说明会,小剧场坐得满满当当。和两年前那场激情四溢、节目繁多的AmazingMe相比,没有了「回忆少年时」的开场互动游戏,没有了师生同台的Live演出和学习者作品展。

看起来,与会家庭和适龄的学生都更关心:这所创新学校究竟教些什么?而校方和登台者逐一展现的,也不只是「这是个怎样有趣的地方」,而更聚焦在「三年下来,探月的课程体系到底落地下来了吗?」

3月14日,探月春季的招生说明会

到QA环节,交流气氛逐渐松弛,也更加「直入」。一位提问的女生干脆把知乎上对探月的质疑,抛给了Jason。「这个帖子说,探月(的课程)就是PBL抄一点,MTC抄一点,GlobalCitizenship抄一点,课程设计基本照搬HighTechHigh。探月把他们认为最潮的教育理念照搬来了中国,但丝毫没考虑怎么落地……是这样吗?」

观众席荡开一片笑声。Jason先向提问者表示感谢,接着表示,过滤掉偏见和情绪,他会专注地去看到这些信息里包含的问题所在。「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可以多来探月看看我们这几年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里,我们一直在解决问题。」

是的,要了解课程体系这个庞大的话题,最好的做法便是亲身进入课堂,去聆听、观察,去和教、学两方交谈。前段时间,我沉入探月做了这件事,尝试去探知这几个问题:

创建三年多的探月学院,现在的课程体系是怎样的?

相比创始期,到底有哪些迭代与保持不变的元素?

所谓的素养教育怎样贯彻到每堂课里?

还有最高频出现的「内心丰盈、积极行动」,有没有落在土壤里,结出果实?

01迭代与回归

拿到探月年春季课程表,囊括了40多门课程和10个IP项目,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但要说到探月的课程构架,却并没有那么复杂。

第一类,学科课程(DisciplinaryCourses):分属7个学部之下。四个年级共有30多门课程,以「学科对象」为中心进行系统化教学;第二类,荣誉课程(FeaturedCourses):东方思想、西方哲学、自我认知和系统思维,是探月的特色课。简而言之,自我认知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方法论,系统思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东西方哲学课其实是吸收学养、了解人类文化的根源,由此建立中西方的对比研究。第三类,跨学科项目(InterdisciplinaryProject):简称IP。强调从真实世界中的挑战出发,必须要解决实际问题。Jason将它们称为「稳定的三角」。三年多来,「铁三角」的框架基本不变,特别是四门必修的荣誉课程。但其他学科课,「肉眼可见的更体系了,之前大家想选啥选啥,现在更强调基础。而且有些课都有了标号,到,数字越大标明难度越高。」有创始届学生感叹。

「如果拿T字型来打比方,最开始课程框架没有T的那一横,后来会要求,其他学科你至少要保持在某一个标准水平,然后在你喜欢的一个学科往上去深入。现在必选科目增多,整个课程体系也更完善,包括毕业也有了要求,学分制来实现。」探月学术部负责人Ryan解释。

在有的老师看来,最初开的课,更倾向于「怎么新怎么来」,像在一片崭新的实验场当中「撒欢」。彼时,物理老师申亮开过「一起去月球」,带着学习者打造用水推动、能飞得很高的火箭;张阳开过「历史地图上的密室逃脱」,融合了世界政治、历史和地理不同学科,要解决的是「如何平衡历史资料中的客观和主观」;「死敌变死党」,「假如眼睛糊弄了你」,光看字面,你很难猜得到,它们分别教的是写作演讲,和与设计、美术相关的课程。

但在趣味和创意之外,学生是否掌握了丰实的知识,足够支撑他们学以致用?教研团队也在反思。「当时是没有学科课的概念的,更侧重于设计PBL(项目制学习)的课程。」张阳回忆。「它们也不太指向真实的问题解决,就是我们在寻找课程和课程之间在知识图谱上的一些桥梁,去做这样一个搭建。」

探月学院教师办公室墙壁上有关课堂提问的tips

教研组逐渐意识到知识点的牢固、练习的意义,这和教师现场传授、启发同等重要。此后将学科分层(基础、中阶、高阶)和分类(如中阶数学会分「分析」和「阐释」方向),探月基础学科的教学似乎在实现某种意义的「回归」和更精细化。但Ryan强调,探月依然非常注重知识的应用。

与此同时,评价体系也有调整。从课程改变,到开放GPA加MTC的双成绩单形式,转变在同时发生。「在MTC系统里,从你开始交(作业)上来之后,我不断给你反馈,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你再返回去迭代,我再给你反馈,不断的迭代,直到你达到了好的标准。」Ryan解释。而通过过程性评价与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学习者也掌握了把各种能力迁移运用到未来不同的场景。

随着学习者家庭对升学、应对海外高校考试的诉求日益强烈,下一步如何走,探月的管理层也在思考、调整。

在Jason和同道的理念里,从探月进入更高学府固然是一条出路,但不见得是探月学子毕业后的唯一结果。他们曾经信心勃勃地认为,可以一次性地做好「学生既可以去大学,也可以创业,也可以去职业学校」的准备,但渐渐发现:其实应该分步走,还是先把通往海外大学的教学体系给夯实,做到一定程度,再去开职业乃至创业的路径(track)。

「过去这一年,因为大的环境变得很不确定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想要更高的确定性,我们能感受到家长的焦虑,学习者也会感觉到探月在规则上的严格。现在我们搬到了新校区,一切都在走向稳定。创始届的大部分学习者都去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那么我们又会往回说,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不论课程如何迭变,核心点还是在于,我们到底怎么去让大家不用那么困惑,在于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到底要的是所有人都去排名前5的学校,还是学习者们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有差异化的走向?最关键的是,他们很清楚他去到那个地方(大学或是别处)是为什么?未来也能够在那里生活得很好。」

Jason明白不同人群的焦虑,但他更加清晰的是,探月所要走的道路。「你如果按照两年的规格来看,就会觉得探月是这么走了,好像有了很大变化(做了个从低到高的动作);那再往长一点看,可能又是这个样子。」他用手比了一条高低起伏的曲线。「但如果你从10年的维度来看,探月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我就是我,说出自己,爱自己,成为自己」。鼓励学生发现和找到自我,是探月一直的坚持。

02素养驱动的教学设计

在探月,素养是老师之间使用最高频的语汇之一。探月的每门课程,都要求教学者给出具体的素养目标和要求。例如应用哲学课的素养目标锁定在:探究及提问、定义问题、预测及假设、计划及执行调研。素养还包括基于天赋,可以不断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社会创新素养,对社会议题的参与能等等。

探月研究院负责人陈雯强调,探月的课程设计是逆向的:当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后,再往前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去教学?」

几年前,张阳看到《更有可能成功》这本书里介绍了一门美国的新型课程「身为美国人的意义」。她受此启发,以学者施展的「中国史纲50讲」等资料为参照,设计了「宅兹中国」这门「历史+政治」课。希望学习者会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人究竟是谁,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中国和中国人,以及中国在未来会遇到什么挑战?

在张阳看来,也许素养是珠穆朗玛峰,学生并不会知道如何爬。「这个过程里需要练心肺功能,所以我们需要有『大本营』让他去看。」于是,老师的诱导和启发,学习者对材料的处理整合和延展的思考,课堂上的分组Presentation(陈述和展示)以及及时反馈、相互提问,种种练习和最后的Artifact(产出/作品),都是一座座通往顶峰的小梯子和休整的大本营。

3月里的一堂「宅兹中国」,讲到春秋战国时代及所处的世界轴心时代。张阳向大家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中包括:「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佛陀、孔子、苏格拉底等),他们的言论都是由门徒整理的,他们干嘛不自己写呢?」

她发给学习者几份材料,也鼓励大家搜寻其他可靠的信息源。接下来,20多个学习者分为8个小组,根据手头查阅到的信息来得出答案,并上台陈述。「门徒记录有利于学生的再次思考。」「传达礼乐文化,不止是写出来,更要身体力行。」「文字是固化的,没有口头语言的活力……」短短半小时,学习者们梳理出了带有思考的回答,气氛非常活跃。

对于这些答案,张阳很少指出正或误,但会对其中的闪光处给予点到为止的褒奖。在这样的互动过程里,学习者不仅学会文本分析、研究技巧,还有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和思维。而一次次地同组讨论、上台讲述,也锻炼了他们清晰、准确地表达,与团队协作。这样的素养要求与培养,在探月的许多课程里都有体现。

「宅兹中国」课堂上,分组讨论后的上台陈述

03建立在真实情景上的表现性任务

在探月,学习者面临的各科考核、任务,分为传统测试和表现性任务(Performancetask)两大类。

前者多为选择、填空,有标准答案的应用题;而被屡屡凸显的表现性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强调学习者一定要Dosomething。「一定是一个真实情境下,能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且这些任务最好能引发学习者的兴趣。」Ryan强调。

从体量和难度而言,这些考核依次为:小作业,阶段性总结和答辩等等。阶段性总结(milestone)可以是传统测试或者表现性任务,或者一个团队项目;答辩(defense)则是近年让学习者们最严阵以待的学年成果展示——它一定是一个大的表现性任务。

例如上面说到的「宅兹中国」,张阳要求,课程结束时,学习者们要为自己未来的大学室友准备一份「来自中国的伴手礼」:他们将从综艺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三季共75件国宝里挑选一件,进行创意表达,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考察的其实聚焦在:我们如何通过物品向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传递中国文化?

而给9年级教授数学的Ryan,最喜欢拿他这学期的「酒桶测量」项目来举例。

测量酒桶高度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性任务

每个来园区造访探月的客人,都会路过挨着小超市的一个大酒桶。主体为圆柱形,下方呈倒椎体,棕红色的表面锈迹斑斑。

然而,「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既有碍观瞻,也遮住了一步之遥的探月教学楼的光线。有关方面已经同意采用爆破的形式把它炸毁。」Ryan说。问题来了:「可能的方式是,我们会从侧面的一个角找一个小的爆破点。那么它倒下来,会不会砸到我们的教学楼?首先需要先了解酒桶的高度。」

考量的知识点很直接:勾股定理,三角函数。Ryan从物理和数学实验室里找了一堆工具提供给大家:量角器、三角板、卷尺、砝码、细绳等等。一开始,他有点担心学习者想不出来方法。而且,在学习者操作前,他和搭档曾经试测探月教学楼的高度,测了快一上午却始终有1米的误差。「最后才发现,教学楼顶端是有楼檐的,这部分被多算了,我们俩谁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在做真实项目时,学生要对问题做系统性分析,找到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方法的限制条件。」

学生的实地测量却给了Ryan惊喜。

「我们一共有三个组,有两个组是拿量角器去看,可能眼睛没有对准,会造成这个角度有误差,但可以不断调整它的角度。另外一个组很好地使用了三角尺。他们固定好度数,调整的是人的脚到建筑物(酒桶侧边)的距离。再拿5米的卷尺拉到远处,然后用粉笔做个记号。」一周多之后,学习者Maria在酒桶外给我重现当时的情形。

最后,三个组的测量误差都控制在两个厘米之内。「三角板本来是作为一个干扰性工具提供的。但他们运用得很好。」Ryan说,他其实不太关心最后酒桶测出来究竟多高,专注的是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优化方案,思考如何调整方法,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在过程中有没有尽可能减少误差——这都是很重要的数学素养。

经过这样一个一个小项目的训练,未来学习和生活当中的解决问题,对学习者不再那么云山雾罩。到高年级,项目历练和作品呈现都会更加频繁和熟练。

应用哲学课上有关自由的提问,小爱让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形来举牌

04自我认知,一个贯穿始终的终极命题

作为个体的每个人,在15-18岁,究竟该如何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我是谁?」「我想做什么?」「什么对我是有意义的,我能创造什么价值?」这些问题,也是探月从创始至今,始终促发学生追问和思考的要核。

实际上,从进入校门的一刻,这种直达内心的追问便开始了。「每个探月学习者在申请这所学校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非常强的自我审视的过程,因为他要用个人陈述的方式,把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写出来。到年度答辩时,也需要从作品来反映,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的优势有哪些?这是他需要不断去反思的。」自我认知课的老师朝克说。

春季,这门课上的学生和旁听的老师,从第一排排到教室的后墙根,熙熙攘攘。是的,这是所有九到十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学习者公认,以自我认知为代表的探月荣誉课程,学分都很不好拿。没有可供借鉴的国内外课件和教材,教学靠老师摸索。「老师也在学习当中。」Ryan直言。

而每周两次、共分钟的「自我认知」课,则是争议较大的一门。一部分内容是心理思维理论和模型的学习,一部分是朝克带着大家做MBTI职业性格测试、盖洛普优势识别等各类心理测试。

课上和课下,朝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深挖自己:我有什么性格优势,劣势,我怎样和我的同类(非同类)合作,改善自己?在「我是谁」这样的阶段项目报告里,也需要回答,我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

「自我认知」课上,做完MBTI性格测试后,归属同一性格类型的同学写下同组的性格优势劣势、适合职业

接受采访时,一多半的学习者都表示有过这个阶段:「别人都好厉害,大家都比我强,可我却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但当中的一些人,却又不太适应和服膺于「自我认知」课式的自我解剖。要么认为,课上心理分析的套路不新鲜,要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过往,不希望自己就此被定义。

本学期的「自我认知」课,学习者们在讨论怎么写「我是谁」的阶段报告

学习者Stan就曾经对这门课的价值和上课方式有过怀疑。报告被朝克打回的那个深夜,他用rap的形式发泄一通,但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在满腹的怀疑和激烈的攻击中,看到了朝克在课上讲的概念和角度。「比如成长型思维和防御性思维,绝对化思维这些。」

他意识到,自我认知从来都不是一个太开心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着疼痛。「看到自己里面长什么样之后,反而能更好地帮助自己。朝克用一种很宽阔的方式把那些工具放在桌面上,至于我们用不用,到底怎么用,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Astrid说,自己习惯待在舒适圈里。但是自我认知课却提出了硬性要求,让人一定要迈出那一步。到探月之后,她对戏剧表演萌生的兴趣越发浓厚。但她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去做什么调查研究。「朝克就会不断地问,你想清楚了吗?有打算以后怎么安排?就是把一个悬浮在空中的事情让它落地,能真的去做一些事情。」于是,在探月排练戏剧时,Astrid不断地咨询中戏老师,演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状态,在大学中学的是什么,未来的就业会有哪些渠道。「到现在,我了解的信息越充分,也越来越明确了这个意愿」。

在探月的理念里,自我认知不只是一门课或某种要求,它贯穿你的一生,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

声音脆脆、性格开朗的Karissa,以前比较回避认识自己这回事。「就觉得没什么必要,我只需要按部就班把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但经过同伴点拨,她才发现,她喜欢每天把自己弄得很忙,然后「拿这种一刻不停的忙碌来掩盖比较迷茫的状态。」她得出来一个结论,自信是一个伪命题。「相比自信,我们可能更需要强调的是,看到你现在拥有什么东西,你能创造什么价值,你有多大程度忠于自己的兴趣感受。」

05系统思维,更深更广的连接

看起来,荣誉课程里的东西方哲学和「自我认知」更强调内在探索,「系统思维」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系统观。

本学期的第一堂「系统思维」课,以游戏展开,以「咆哮」结尾。

设想,你管理的一家渔业公司和几家同业在同一片海域竞争,你们有同样的机会去买船、卖船,捕鱼贩鱼。到最后,谁会是获利最多的赢家?

第一堂课上,老张让学习者们在电脑游戏中玩起了「角色扮演」——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在一个复杂系统里的感受。最初的五六年,家家都「战绩斐然」,游戏者们格外兴奋。但很快,许多人眼神黯淡下来,情绪也变得急躁。「怎么回事?!」

「经过6年的巨大收益之后,从第9年开始,深海捕鱼就逐渐从原来的每年能赚到多块钱,一下跌到多块。」

学习者Laura当时在的组非常自信,认为捕鱼量锐减是气候原因,好天气总是会回来的。于是他们买了一堆别人低价售出的船,却发现一直到第15轮,鱼的数量还在下降。到最后依然捕不到一条鱼,亏了十几万。

事实上,在深海捕鱼第一年成果为零的时候,便有人明智地把船派到浅海,但结果也是一样,浅海只捕获了一年也全部清零。「到最后只好把船送到船只成本最低的港口。然而事情并没有发生转机。」学习者Albert描述。

老张说,失败在他的意料之中。「如果所有团队都说,不,我们放慢捕鱼的速度,或者停止捕鱼几年,也许鱼还会回来。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总是买更多的船,再买更多的船……当你只专注于这个目标时,不会考虑到其他的事情,比如其他公司在做什么。」

而这,也正是系统的原型。如果没有人保护对所有人开放的资源(比如公共海域),最终它一定会被消耗殆尽,并反噬到个体身上。

游戏的最后,老张脱去他漂亮的衬衫,换上一套有些破旧的休闲恤衫和裤子行头,扮成了一名地道的渔夫,朝学习者们「咆哮」:「你们把我的鱼都捞走了,我捞什么呀?!我还有老婆孩子需要我赚钱养,你们良心过得去吗?」公司代表们只得向渔夫保证,他们会解决这个问题——不然,渔夫张还会带着怒气,回到这里。

「系统思维」课

说笑之余,老张希望学习者们明白,成本固然是个问题。更关键的是,所有的事物(鱼、船、海洋生态、公司生存与船员的生活)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要能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什么,以及身为系统的一员,每个人能为系统的改变做点什么。」

在探月,各门学科分属于7个不同的学部。但系统思维该放在哪里呢,社会?自然?人文?好像都不能包括,好像都有关联。老张笑着说,「你真的能把心理学和人类学分开吗?你能在没有文化的情况下研究一个人吗?一切都是相连的。我们划定的所有界限都是人为的。」

在他看来,没有一种固定方法可以来教授这门课。「每个人都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教。所以我希望我对东方智慧有更多的了解,也希望学习者能从(教东方哲学的)施行老师和(教西方哲学的)Joel那里多获得一些东西,会有更深广的连接。」

06跨学科项目

老张时常愿意拿学校这个小生境来「试水」系统思维的实践。「这里就是一个我们可以玩的地方。你怎么理解它当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环境、人际关系)?我们如何改变它?你可以通过争论试图说服别人。这是真正的挑战。」

这样的挑战,在探月其实一直以一种类似课程的常态形式存在着:跨学科项目,简称IP。系统思维正是它的培养目标之一,此外还有项目管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

不过,与创校时相比,而今的IP有了很大不同:九、十两个年级的学习者每年每人入组一个项目。以前以学习者自发发起的项目居多,如今发起者为项目导师,项目出台后学习者要去自己心仪的IP组参加面试、选拔,获选后方能入组,到学年末再做统一展示。而项目内容,分属在环境、艺术、科技等几个大的主题之下,还要和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做连接。

这学期进行中的10个跨学科项目里,有不少是从改变探月生活质量着手。像「生态社区」,探讨的是「如何在探月社区中建立可持续的粮食供应系统」,学习者们在生物教师指导下,一起在公共空间试种绿色/有机蔬菜;「科技创造更美生活」项目组希望让探月变得更智能,比如打造一个基于人脸识别、运输物品的小车装置,开发一个具有语言处理能力的聊天机器人,帮助大家处理在升学之路上的繁杂信息。

还有一些题旨的着眼相对宏大,例如「世界可能没有垃圾吗?」,或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