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一首《夏日.绝句》中充满着对西楚霸王的无限崇敬,想必李清照也是被项羽身上豪气干云的男儿气概所折服了。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这一首《题乌江亭》则从理性和希望的角度,饱含对项羽不肯过乌江的深深惋惜,毕竟保留希望就是最珍贵的。
历代人们对于项羽这个人是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个人身上充满话题性和争议性,你不认同他嘛,他毕竟是天下无敌的西楚霸王;你若盲目崇拜他嘛,他又兵败身亡,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历史和历史人物往往只有在矛盾的对照之下,才会更加鲜活立体、意味深长。人们对于项羽的认知就是充满矛盾的。
很多人都在分析项羽为什么会失败,但大多数人都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度去挖掘他骨子里的失败基因,有些人甚至是墙头草式地去分析,根据已知结果去变换自己的认知立场,在逻辑上本末倒置。其实,要真正读懂项羽失败的原因,要学会去分析他的阶级属性和思想属性。
项羽为什么失败了?
项羽这个人说他是天纵之才是丝毫不为过的。在这种人身上你会发现,别人求而不得的成功放在他们身上格外的理所当然,他们甚至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轻易吊打各路对手,一览众山小。这就是天赋,是一种与生俱来却又无可替代的优势。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啥意思呢?项羽书不学、剑不学,只有那种可抵千军万马的兵法才稍微有点兴趣,但也是浅尝辄止。
这种人放在普通人的视角,是不是让人感觉他就是学啥啥不行的浮躁之徒?是不是让人感觉难成大器?是不是让人格外担心他好高骛远?但是,这种世俗的成见放在项羽身上却没有太大的制约力,他轻而易举地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神勇之力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英雄。
一力降十会,当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做到极致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高手,这便是“以术入道”的逻辑。
那么,按照这样逻辑,项羽出道即巅峰,他应该越来越厉害才对,本已是天下无敌,何以自绝于天下?这其实需要从系统逻辑去梳理。
项羽在奠定自己人生基础的时候,认定自己非万人敌不做,这种逻辑错了吗?没错!这说明项羽这个人是有远大抱负而且立场坚定,但是理想和精神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来说,其实是一个上层建筑的东西,这种框架性的东西首先是不能错的,但是对了也不代表成功。
项羽的人生错在他的底层逻辑上,读书对他来说不过是签名的事,学剑对他来说不过是单挑的事,学兵法也是略知一二就感觉索然无味了……这些都说明在人生见识上还停留在很表层的程度,他仅仅是把读书、学剑、兵法当成一种简单的工具,而没有把握住这些东西背后的价值。
谁天资聪颖不想读个名校,当个大师?但你看不起基础教育,你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谁力大无穷不想做个霸主,当个宗师?但你不注重根基培养,你的源远流长如何支撑?谁目光敏锐、反应迅捷不想抛弃那些法度、规矩,但是你不学兵法,如何去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如何去与迷茫、失落的自我做斗争。
三岁看八十,项羽小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我谁都不服就服强”的霸气,冥冥之中已经为其标注好了命运的结局。
项羽跟随叔叔项梁反秦,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让天下英雄为之两股颤颤、彻底折服。这种简单粗暴的效果和场景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事业、团队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底层逻辑阶段。
以一个公司的创业为例,一个公司的草创时期,最需要的是什么核心人物身上的攻坚能力。有资源障碍,他能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扫除障碍,如项羽杀殷通震慑全场;有情绪迷惘,他能以“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能力指明方向,如项羽收服陈婴、英布等起义队伍;有方向怀疑,他能以“无所不能摧枯拉朽”的事实坚定信心,如项羽收服兵权,巨鹿一战惊天下。
底层逻辑的基本思维是什么?当我自己没有更好的选择、没有更大的能力时,而你又恰好证明你确实比我混得好、能力强,我便会认为你是我更好的选择。
所以,项羽集团的结合密码就是项羽无人能敌。但实际上项羽集团的人很多都是墙头草,这种局面有什么潜在的危害性,大家看看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星宿老怪的团队就知道了。
这种情况,其实很多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却是很多人搞不清楚的,至少项羽没有搞清楚。
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去消化和调整自己吸引、整合过来的资源,而不能把你名义下的资产都当成自己的核心资产。能拉拢的人必须要拉拢,要团结的人必须要团结,要稀释的权力也必须要稀释。讲白了,就是要想办法把自己的核心凝聚力做大,不要被自己公司的业务报表所迷惑。
项羽集团在项梁没有去世之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彻底暴露,毕竟项梁的威望摆在那里,手下核心势力的比重也大一些。遗憾的是,定陶一战,项梁兵败身亡,项氏集团其实已经失去了主心骨,各方势力背后的各种小心思瞬间活跃起来了。
楚怀王熊心顺利地动用了政治手腕架空了项羽的军权,原来以项家旗帜招揽过来的核心势力也再次被分割。有些人会坚定不移地崇拜英雄,有些人则只会屈服于现实利益。
所以说,项羽发动军变从宋义手中重新夺回军权,其实当时项羽的军心已经不是那么纯粹了。
好在项羽再次以天人之资打赢了巨鹿之战,再一次树立了自己在反秦队伍之中的绝对权威。然后,高岗落大石、秋风扫落叶,收降了章邯的20几万秦军,成为了40万诸侯联军的最高领导,颠覆了巨无霸秦朝。项羽瞬间达到了人生巅峰。
这个时候,项羽暴露了自己的底蕴不足和见识不足的缺陷。当一个人的事业到达巅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前面有一个巨大的瓶颈等待自己突破,这个时候正确的变化是整顿、安抚,然后集中优势去寻求突破,千万不能有“天下我有”的猖狂。
实际上,项羽在思路、行为和心理三个方面有以下这些事情做得是欠妥的。
第一件事便是坑杀秦军20万。这里其实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杀”,消灭敌人的核心目的就是消除敌人的伤害性,对丧失抵抗能力的人赶尽杀绝,历来是兵家大忌。因为这种事情一旦做出来,就将自己逼入了人性和道德的死角,无论是你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会对你不敢再抱有任何希望,你不再有周旋的余地。
20万秦军和当时的诸侯联军冲突频起,不方便管理(毕竟也不放心交给章邯他们去管理),但是完全可以将他们整编到其他部队或者分流到其他地方;20万秦军对于项羽来说,在物资补给上或许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是你完全可以将他们削职为民,让他们以工代兵,换一种方式服务;再退一步讲,就算你要铁定心思铲除秦军最后一点根基,也完全可以制造一点事端,让六国诸侯来当这个刽子手。
项羽之所以选择最简单粗暴也是最愚蠢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首先在于他是一个钢铁直男,习惯性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喜好直来直去。他的骨子里对秦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恨,对敌人毫不留情是项羽的一贯作风,这是一种霸道的作风。
第二件事便是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一事。就事论事,从当时项羽的客观处境来说,刘邦可杀可不杀,毕竟谁也没有开天眼,知道刘邦最后能问鼎天下。而且杀了刘邦,对于项羽的政治名声多少会有点影响。但是,毕竟是刘邦先留下把柄,杀了他也不会有太多的后遗症,花点心思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项羽不杀刘邦,其实暴露了项羽内心之中比较光明磊落的一面,但同时也是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不是智力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见识方面的问题。他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间沉浮、人性阴暗,小小年纪便登上人生巅峰,觉得自己是一头大象,其他人都是一只蚂蚁,却不明白蚁多咬死象的道理。
项羽和现在的很多暴发户一样,没有什么风险防控意识,相当任性,喜欢你便可以为你一掷千金,不喜欢你则在骨子里轻视你,不屑与你为伍。他没有曹操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和某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狠劲。狠劲,不一定就是个好东西,但是很多欲成大事者却必不可少,无毒不丈夫嘛!
当然,“家财万贯不防贼”的傲慢与短视,才是项羽身上最致命的缺点。
第三件事便是分封诸侯的事。这件事被世人嘲讽了很多很久,但是从项羽分封的情绪逻辑来说其实是没错的。谁不想把好一点的肥肉分给那些跟自己关系亲近一点的人和那些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同时稀释一下潜在对手的势力?
但是,项羽少年时不喜学文的弊端此时就暴露出来了,没有啥文化底蕴,不知道借鉴和引用历史的宝贵经验。分封诸侯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举动,但是你日后想要重整山河、统一天下,你就得提前布局。你得考虑你将来成为众矢之的时,什么样的局面对你是最有利的。
正确的分封布局应该是怎么样的呢?秦朝的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先给自己找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盘,然后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将自己将来要消灭的对手都分散地封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外围则全是自己的亲信,这叫战略合围。
这样一来,既可以把自己天下无敌的震慑力发挥到极致,又方便自己到时候各个击破,免得自己打谁都是千里奔袭。你把刘邦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就刘老三那式样,顶多只能背后搞点小动作,闹不出大动静。天高皇帝远,敌人若远离你的控制,随心所欲你却无可奈何。
第四件事就是项羽对于身边人的管理问题。这或许是项羽被非议最多的地方了。有一说一,项羽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很多帽子是强行扣上去的。比如说项羽小气,舍不得安利下属,那英布从一个囚徒到九江王如何解释呢?比如说项羽性格暴戾,那么项羽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又如何解释呢?比如说项羽刻薄寡恩、残暴无情,那么项羽对虞姬不离不弃、真心相待又如何解释呢?比如说项羽“沐猴而冠”、“衣锦还乡”,其实是因为他要急着回去解决楚怀王的问题……
但项羽用人有问题吗?有!而且很明显,那就是项羽用人很情绪极端化,而不懂得利益合理化,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