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一个非常独特和重要的意象,它和皇家有关系,和文人的关系更近。近几年虽然莳养菖蒲的风气有所恢复,但菖蒲背后丰厚的文化内涵,可能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11月26日,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受邀做客“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季第十一期活动,以“菖蒲文化与文人‘蒲石盆’”为主题,结合图像和文献,带领读者领略那消失已久的菖蒲与文人结缘的若干生动、鲜活片段。
讲座开始,郭学雷首先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明代画家丁云鹏的画作《玩蒲图》切入,先让读者对菖蒲有一个基本形象的认知。该作品画的是明书画家、藏书家孙克弘的居所生活。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其局部描绘了整个居所花园的环境,而这个花园里面放的都是菖蒲。“大大小小几十盆菖蒲,能够看到孙克弘当时玩菖蒲玩到入迷的程度,家里面养几十盆,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有趣的是,孙克弘自己也画过一幅《销闲清课图卷》,在那幅画里面,同样是在他院落的花台上面放了3盆菖蒲。此外,“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雅爱菖蒲,曾以“九节菖蒲馆”为斋名,其所绘菖蒲图,笔调古拙,迥异流俗。
“今天,如果你用心去很多花市,包括去很多艺术空间里面,都可以看到大量的菖蒲,大概在近10年,菖蒲文化强势回归,所以说大家可以重新认识或者能够欣赏到菖蒲的情况。这些都种得非常雅致,都是在很雅致的空间里面的陈设。”郭学雷说。
那么,何为菖蒲?明代李时珍曰︰“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蒲,有泥菖蒲、白菖蒲;水菖蒲;石菖蒲;金钱;虎须;金边等品种。颇有意思的是,菖蒲还有“生日”,很少有植物有生日。据《春晖堂花卉图说》载:“四月十四日着根剪去旧叶,方出而细也。”《群芳谱》中也说:“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无踰此时,宜积梅水渐滋养之。”
“我主要研究陶瓷,为什么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