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挖掘西湖文化,传承大师风范,更好的传播纪念馆的教育意义,特撰此文……
——题记
今日梅影坡
花港观鱼作为杭州园林乃至中国园林的经典典范,牡丹园又是花港中心的精华所在,人人都道牡丹园的牡丹好,却不知牡丹园除了牡丹、芍药,还有杜鹃、迎春、梅花等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品种。
在牡丹园内,有一处特别的景致,那是与梅花有关的花街铺地,名叫梅影坡。
梅影坡地处牡丹亭东南侧的坡地,是一处小小的坡地平台。坡地平台旁边的绿化带里面种植着一株枝干遒劲的老梅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来到这里,大多数的游客都会被眼前这株形态姣好的梅树吸引,她同时具备“疏、瘦、古”三种特征,再细心点的游客还会在大家的脚下也发现一株栩栩如生的“梅树”。没错,不是这株古梅,也不是梅树的影子,而是一段由鹅卵石镶嵌铺就而成的石子梅树,仿若天然图画,她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梅影坡。
卵石路仿梅树姿态铺砌而成的卵石路
这段仿照梅树姿态铺砌而成的卵石路,总长约3米,最宽处约2米。以梅树下方的置石作为“梅影”的基部,白色卵石为底,黑色卵石为绘,共计使用千余颗黑色卵石或横铺、或竖置,镶嵌成“直立”形态的梅树造型图案。路面边缘处还选用颗粒较大的黑色卵石装饰,犹如一个画框将姿态优美的梅影框在平台中部。坡旁植古梅一株,取的正是宋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关于这梅影坡,还有一段不简单的来历。年,在杭州市委工程管理部门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胡绪渭先生接到上级指示,要将仅剩下一个方池塘、一座御碑亭、一段破围墙的松林湾,建成杭州市解放后的第一个大公园——花港观鱼,而当时,倾注胡老最多心血的就是这牡丹园。
小路掩隐在梅花丛中
那时,园内以牡丹为主的植物配置和这牡丹亭的建筑造型都已定稿,然而在设计高坡地绿化时,却让胡老犯了难。因为站在坡顶亭台上俯视园景,发现这几处进出牡丹亭的小路,把这块高坡隔得是支离破碎,影响了整体美感,要是改成一处进出口,游人多时又难免发生拥堵,会踩坏花木。
胡老思考再三还是一筹莫展,此事搁置了许多天。不久后,他去国画大师黄宾虹家做客,见到大师墙上挂着的一幅梅花图,画面巧妙的布局与构思让他产生了灵感,回家便铺开图纸开始设计,他在高坡平面上,设计出用黑白卵石砌成疏影横斜的梅树倒影图案,图案旁设计种植红梅一株,图案与红梅形成一体,这样,几处进出的小路便被掩隐在梅花丛中了。
花港观鱼里有一株古梅,马一浮将其题名为“梅影坡”
后来,居住在蒋庄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来此观赏,见此景便随口吟出“梅影坡”三字,从此,这一景便叫做“梅影坡”了。
如今,这“梅影坡”的造景之人和题景之人皆已不在,唯有这株老梅和这段黑白卵石铺就的梅影路依然诉说着造园人的艰辛和聪慧,一处小小的牡丹园内,处处是美景,步步是学问。西湖子女的人文情怀和传承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代人继续学习发扬,让西湖美景能再续写千年的传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