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前世今生(十六)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紫砂小史》《宜兴紫砂矿源图谱》《宜兴紫砂矿料》《做壶》《宜兴紫砂珍赏》《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尧臣壶:吕尧臣紫砂艺术》《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花非花:蒋蓉传》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图片主要来自推荐书单
▲周盘壶
周盘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以罗盘为原型。陈曼生以周盘形意茗壶,寓指为人处世之道,又因其三足形似乳钉状故又称乳鼎壶。“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为人之道也”。陈曼生所做的周盘壶有两款不同的铭文。一壶身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曼生作乳鼎铭。另一壶身铭文:台鼎之光,寿如张苍,曼生作乳鼎铭。
▲石扁壶
石扁壶也是曼生十八式之一。陈曼生在溧阳赴任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圆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陈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惊醒方知南柯一梦。与周盘壶相比,壶嘴放弃了直嘴,改为了一弯嘴。壶肩、壶腹以下呈0到40度锐角过度,壶盖较为圆润,壶钮改成了桥钮。
▲汉君壶
现代汉君壶是王寅春所创作,其造型类似石扁壶。与石扁壶相比较,斜面改为内弯。壶嘴改为二弯嘴,压盖改成了卡盖。
壶身上下对称,似盘状紧贴阔带身,二弯嘴圆中寓方,伸展自然,环形把手与壶身贯气相通,规则有序,相扣合缝,整体线面明畅。
▲虚扁壶
虚扁壶,亦称书扁、水扁。最早的经典传器,见于明代时大彬款调砂虚扁。虚扁壶以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
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先从围身筒做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大彬提梁壶
大彬提梁身筒成较大且丰满的扁球形,上部圆环状提梁粗大,六方三弯嘴,六瓣平扣钮,压盖,圈底,溜肩,素身。身筒以实托虚,圆环以虚带实,上下两个圆弧构成的虚实对照,达到了视觉上的微妙平衡,整体上让人感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所谓“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风朗朗。《梦溪笔谈》中说:“星辰居四方而中虚,八卦分八方而中虚,不中虚不足以妙万物”。虚实结合犹如画中留白,园林借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种古典美学的神奇光彩,闪耀在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
▲曼生提梁壶
曼生提梁又称“石铫提梁”,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器型之一,最初的曼生壶壶身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壶”,此句铭文也是曼生写实心致,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状,中间由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高高的桥塑钮加以变化、缓冲,配上长直嘴,显得通壶精气有神,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有度,再配以诗词更添雅趣。
▲石瓢提梁壶
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一日翻读《桐君灵》研究茶汤药效,恰逢好友钱菽美到访,曼生便用新制的石瓢泡茶款待,好友随口说:“石瓢是你最爱的壶型,为什么不改成提梁造型,再看看效果呢?”曼生听了心动说又得一新壶呀。
经历了阅《桐君灵》,好友到访煮白石茶以待,曼生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花,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而石瓢提梁也成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两款石瓢均成传世紫砂之唯美经典。
石瓢提梁,此紫砂壶意境深远,融通古今,寓意壶主人热情好客,以致高朋满座,尤以壶身铭文最具文化气息,耐人寻味。其造型风格可谓缜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现密隐,所谓天衣无缝,一片化机。
▲提璧壶
提璧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合理,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气韵素洁,深沉朴素,做到了内容、形式、功能的完美统一,是当代紫砂陶中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合一的精品。提璧成为当代紫砂史上的经典代表作,是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国之瑰宝”。
▲吴经提梁壶
吴经提梁壶造型丰满,腹提得起来,底收得有力,提梁高度适宜,恰形成虚的空间以缓冲身桶的厚重,给人一种沉稳博雅的韵味,和明式家具的凝重简洁之气相通。在流的根部与壶的腹部相接处贴塑了四瓣柿蒂纹片,这样既使榫接更为牢固又掩盖接痕,美观大方。壶盖的子口竟镶有起支撑作用的十字架,且厚薄长短不一,然而壶盖正面却配有挺拔优雅的如意形钮。最使整壶增色的是倭角式海棠形提梁,它比例协调、简洁有力,像极了明式家具里的罗锅枨。
▲鹧鸪提梁壶
鹧鸪提梁,这把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翔着的鸟儿的头部.原创者顾景舟大师为其命名“鹧鸪提梁壶”。因鹧鸪这种鸟的叫声听起来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忆悼哀思时选用鹧鸪做词牌。
未完,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