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六十四岁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

齐白石(年1月1日—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艺术生涯与启迪

齐白石大师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历练颇多。他因家庭贫困,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吃草的时候,他就用砍来的柴棍在地上画画。十五岁拜师学习雕花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

在家里,他种植了许多花草,引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也养满了鱼虾,他每天仔细的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光绪十五年,齐白石27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雕花木工,时常到赖家垄做上门活,有一日“寿三爷”叫他去做活。“寿三爷”看他雕花活做的不错,画工也好,但缺少内涵,于是问齐白石是哪里人,是否愿意好好读书学画?齐白石回答说,很想读书画画,可是家里太穷了,没钱学。“寿三爷”慧眼识珠,表示愿意免费教齐白石学画,并告之“鬻画维生”之策。齐白石喜出望外,遂正式磕头拜师。拜师后,胡沁园邀齐白石在“藕花吟馆”长住,并为他引见同乡书画大家陈少蕃,胡陈二人商议为齐白石取名单字“璜”,字濒生,因家住白石铺,又取别号“白石山人”。至此“齐白石”这个艺名诞生,日后享誉九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为人慷慨旷达,人品高洁,喜交游,富收藏,不仅能写汉隶,还长于工笔花鸟草虫,资助了齐白石的早期艺术创作

此后齐白石放弃木工,勤苦专研书画,广采博收,学业日进。齐白石一边为人画肖像维持生计,一边悉心揣摩历史上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的技法。同时,他不但注意临摹,还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此后,他广泛涉猎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创作。也就在这一时期,齐白石还学习了篆刻。由于他有雕花木作的基础,因此篆刻技艺进步很快。5年后,齐白石特意50岁的恩师胡沁园画了一幅肖像,以表知遇之恩。画面上的胡沁园面容和气慈祥,一看就是一位有智慧、有修养的文人墨客。胡沁园是齐白石人生中第一个“伯乐”,一生难忘的恩师。正如齐白石在《看海棠》—诗中写道:“往事平泉梦一场,师恩深处最难忘。”

年至年,齐白石多次出游南北各地,前后达五次之多,足迹遍及西安、燕京、天津、上海、武汉、南昌、桂林、广州、香港、苏州、南京等六七个省区的主要城市。每到一处,他都要游览当地名山大川,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并画了为数众多的速写素材。同时,他也鉴赏、临摹了许多秘籍、名画、书法、碑林等艺术珍品,这些都大大开阔了他的胸怀,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回到故乡后,齐白石又苦练10年,于年后来到北京,靠卖画、篆刻为生。经过几年的打拼,齐白石在64岁之龄,花费银元,买下了处在西城跨车胡同的一栋房子,在北京漂泊多年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齐白石在此地住了31年,直到他离开人世,他巅峰之作几乎都在此完成。他对这处住所非常满意,别人说他的院落简陋,他却认为此地充满了情趣。别人家四合院多种植海棠和月季,他却在院落里种上了丝瓜、葡萄和苋菜等。为此他还曾创作《丝瓜蜜蜂》这幅作品,并在上面题写道:“瓜蔬中此予最喜者,香而甜,结瓜易大,五六日可以加餐矣。”

齐白石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勤俭相始终。他一辈子持家和律己,处处不忘“勤俭”两字,他的生活,是朴素而严肃,丝毫没有过去封建士大夫和资产阶级艺术家那样奢侈、流漫、蔬懒、身废等种种的坏习惯。他每天早起早睡,除了身体不适卧床患病和偶或在外看戏应酬以外,从没有晚起晚睡的一天。他作画是每天的日课,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早晨到夜晚,不是默坐构思,就是伏案挥毫,应了那句“未能老懒与人齐,晨起挥毫到日西。”

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学习和传承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不论在花鸟鱼虫、一草一木、自然风景、人物刻画、书法篆刻、诗词所形成的扎实功力和充沛的艺术感染力以及表现力,从作品中见精神,从精神中见精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