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因起 http://m.39.net/pf/a_4637854.html

清叶应宿《孤屿全图》黄瑞庚供图

“元代界画第一人”、永嘉王振鹏所绘《瀛海胜景图》,第一次将瓯北罗浮山入画,并形象的诠释了汉晋时期形成的罗浮山是海上仙山的文化认知。

王振鹏及其代表性作

永嘉王振鹏,约-,一说-,亦名振朋,字朋梅,仁宗赐号孤云处士,文宗赐号御前高士,元代院画家。出身微贱,画艺精湛,尤善界画、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元商琦《春山图》

元代最有艺术才气的仁宗皇帝在登基之前,就将王振鹏和“元初三杰”赵孟、商琦等网罗门下,史称“东宫贤能材达之士”。赵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商琦是文人画家,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春山图》。

曾将苏东坡《寒食帖》收入元宫的台州书画鉴藏家柯九思诗赞商琦:“从此人间画山水,清泉白石转晴晖”。明初宣宗赐永嘉谢庭循“清泉白石”象牙图章,或典出于此。

王振鹏初任廪给令,延祜元年()升为掌管历代图籍的秘书监典簿,从七品,得以遍览、临摹皇宫所藏书画珍品,画艺更臻成熟。后累迁正五品海运千户,主管苏南漕运。

故宫博物院藏元虞集楷书即辰帖页

王振鹏35岁就早逝的父亲王由,随儿子的升迁,先后受赠乐清县尹和瑞安知州,并追封为永嘉县男,夫人张氏为永嘉县君。泰定四年(),王振鹏请通奉大夫、“元儒四家”之虞集(-)为先父撰“墓志铭”。永嘉《大若岩灵真宫铭》亦为虞集所撰,应该也系王振鹏之托请。

元虞集楷书书法

王振鹏是“元代界画第一人”。所谓“界画”即“界划”,是用特制的界笔、直尺划线的一种中国画技法,主要用以描绘楼台亭阁等,精细比例堪比今日之建筑设计图。

元虞集为王振鹏父亲撰写的墓志铭

元《图绘宝鉴》说他“界画极工致”;虞集《故赠瑞安知州王公墓志铭》:“振鹏之学,妙存界画,运笔和墨,毫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圆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尝为《大明宫图》以献,世称为绝”。

王振鹏的界画法度严整,笔墨雅驯,细微之处多有变化,从而将工致精准的绳墨之法艺术化,元、明、清三代都有题跋王振鹏画作的诗文传世,如虞集《跋王振鹏大安阁图》、明王世贞《王朋梅水亭图跋》、清朱彝尊《题王孤云葡萄庭树》等。

美大都会艺博馆藏元王振鹏《金明池争标图》(局部)

王振鹏的界画名作《金明池争标图》(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有水上秋千和带楼阁的大龙舟,末款为“时至治癸亥春莫(暮)廪给令王振朋百拜敬画谨书”。

这种带楼阁的大龙舟,俗称台阁,也是温瑞塘河端午节重头戏,“午日江城竞渡时,绮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清方鼎锐《温州竹枝词》)。

故宫博物院藏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故宫博物院所藏《伯牙鼓琴图》是王振鹏唯一存世的人物画真迹,从中可知其师承北宋“百代宗师”李公麟,白描线条细劲流畅,富有弹性。王最早的作品,是年临摹的《维摩不二图》,署名“东嘉王振鹏”。

元王振鹏《江山胜览图》

绘于至治三年()的《江山胜览图》长卷,钤有“三希堂精鉴玺”,是全景式浙东山水风情的纪实性巨作,画有瓯江、永嘉和江心屿,年北京保利秋拍以1亿元成交,并成为瑞安博物馆的背景墙。

王振鹏的《瀛海胜景图》

《瀛海胜景图》立轴,设色绢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高.2厘米,宽87.4厘米,入录清《石渠宝笈》三编和《故宫书画录》(卷八),“此图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瓯江胜景图,孤屿双塔屹立,山水楼台围绕,气势飞动,为难得一见的佳构”(潘猛朴,).

元王振鹏《瀛海胜景图》

《瀛海胜景图》引首玉池有竖写小楷“元王振鹏瀛海胜景真迹”,“蕴真藏”,并钤“双清阁鉴赏”朱白文印章。蕴真,是明正德间书画收藏“冠于东南”(董其昌语)的锦衣卫指挥黄琳的号。

画面上方有三位清帝的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左右两侧多为清宫收藏章,如“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宣统御赏”、“无逸斋精鉴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左下角钤有“商丘宋氏收藏图书”朱文印。

商丘宋荦((4—)是清初书画收藏大家,累官康熙朝吏部尚书,承父宋权(顺治朝正一品大学士)所好,藏有大量宋元书画珍品,如范宽《雪山萧寺图》、苏轼《治平帖》、赵孟《红衣罗汉图》、王绎《杨竹西小像》等。

画面近景,两山对峙,彼此以涧水激流为界,中有一木构“八字桥”,桥上二人对语,旁立扛长柄羽扇童子,暗寓主人的羽化身份。右侧石峰高耸,松柏参天,画有一人骑馿上山,后跟一挑书仆人。

山中有三间瓦舍,有人对坐抚琴,有人凭窗而立。山中众人,皆是闲适的仙人。左山低矮,一弯城雉,楼阁半显,酒帘飘扬。城墙之外,则是水势浩渺的“瀛海”,波浪滚滚,水面有船。

“瀛海”之中,有一座仙岛,高高的突兀于波涛汹涌的海面,并形成左低右高的两座山峰,草木葳蕤,风景秀幽,有石阶直达山顶。两峰之巅,各有一塔,飞檐翘角,形制一致,都有一个高高的塔刹。两塔之间,有三座半隐的道观庙宇,仙气满满。

这个海中仙岛,究竟是瓯江孤屿,还是永嘉罗浮山呢?

《瀛海胜景图》画的是罗浮山

瓯江孤屿,又名江心屿,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于此留有千古名篇《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无数文人竞相折腰,从而有诗之岛和“瓯江蓬莱”之誉。

瓯江孤屿朱家兴摄黄瑞庚供图

如李白:“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北宋温州知府杨蟠:“一城仙岛外,双塔画图中”。孤屿双塔,分别建于唐咸通十年()和北宋开宝二年(),两塔间为中川寺(江心寺),坐北朝南正对郡城望江门。

罗浮雪影网络照片

“罗浮雪影”是孤屿十景之一,“雪中望罗浮,玉峰峩峩起”(明林启亨)。罗浮即指距孤屿不足2公里之罗浮山,位于瓯江和楠溪江交汇处。永嘉“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有塔,一峰孤峙,半浸江中,麓有亭台故址,与孤屿相望”(宋《太平寰宇记》)。

江心屿与罗浮山

清嘉庆《孤屿志》所绘瓯江孤屿与罗浮山图,均呈岛状(因淤积,罗浮山现已与瓯北连为一体)。南朝《永嘉郡记》载:罗浮山“秦时从海上浮来”。显然,罗浮山与海上仙山有关。

永嘉罗浮山邵度摄

唐温州刺史张又新《罗浮山》:“江北重峦积翠浓,绮霞遥映碧芙蓉。不知末后沧溟上,减却瀛洲第几峰”。瀛洲,海上仙山也。《瀛海胜景图》,顾名思义,当指海上仙山。王振鹏另一幅表达瓯江风光的《江山胜览图》,则江水平缓,波澜不惊,并绘有江心孤屿。

元王振鹏《江山胜览图》中的孤屿

《江山胜览图》与《瀛海胜景图》上的“仙岛”,像貌完全不同,前者保留了孤屿的写实特征,江心寺居中,贴近江面,右侧有一座东塔,左侧一峰独立,不见西塔,这或为当时西塔已坍塌,或为参照《太平寰宇记》对罗浮山的描述:“一峰孤峙,半浸江中”。

元王振鹏《瀛海胜景图》中的罗浮山

反观《瀛海胜景图》之“仙岛”,高耸于海面之上,两峰对峙,一高一矮,浮山高,罗山低,非常醒目。“浮山昔飞至,与罗合其巅”(宋叶适《自罗浮行田宿华严寺》)。背后(北面)则是瓯北华严山,以出产王羲之所好华严石砚而闻名。

清《光绪永嘉县志》中的望江门、孤屿、罗浮山和华严山

罗浮双塔,是温州最古老的佛塔,始建于西晋元康五年(),北宋元丰七年()重建。佛塔选址罗浮,皆因罗浮山本是仙山的代名词(参见本报年7月24日《循着碑文“密码”解读罗浮塔》),“罗浮银是殿,瀛洲玉作堂”(南北朝阴铿《赋咏得神仙诗》)。

佛教初传中国,汉“宫中黄老、浮屠并祠”,在六朝文人笔下,罗浮山乃神仙之山、隐逸之山,如佛道双参的谢灵运就撰有《罗浮山赋》。战汉的神仙思想,魏晋的隐逸之风,均寄情于罗浮山,从而使之充满了仙趣和玄意,乃成文人士子心中的仙界,“罗山浮山一与邻,烟霞杳杳游真人”(宋陈尧佐)。

罗浮山上的道观庙宇温州古道摄

因此,罗浮山上建有多座神庙道观,如杨府爷殿、柳将军庙、大乘寺等,“朝潮夕汐海门东”,“昔年亭榭高入云”(清陈遇春《罗浮双塔》)。图中半隐半现的三座庙观,正是对此的真实写照,其布局完全不同于孤屿江心寺。

罗浮山与江心屿

从视觉角度说,《江山胜览图》是从南向北看,而《瀛海胜景图》则是从北向南望,即站在瓯北华严山向南眺望,登高望“海”,映入眼帘的只能是罗浮山,与从郡城所望的江心屿大不同。

在王振鹏笔下,华严山已幻化为仙人居留之山,与《江山胜览图》上出现的市井风情大不相同。由此可见,《瀛海胜景图》所绘海上“仙岛”的原型,正是永嘉罗浮山,而非江心屿。

从创作心理分析,元代文人画家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无法明确的把握和感知自己的社会定位,于是就越来越信赖自己的心灵,信奉庄禅。如“元四家”,别号不是居士就是道人,黄公望甚至直接加入了全真教。

为此,元代文人画家在创作上,多追求自由自在、闲云野鹤般的随意、任意,《瀛海胜景图》就是这么一副充满任意性和主观性的逸气、逸格之作,具有海上仙山文化符号意蕴的罗浮山,正契合画家在自然山水中游荡的心境和意境,并向往之,故曰“瀛海胜景”。

元陈汝言《仙山图》

更有甚者,如元代画家陈汝言就直接简单粗暴地将所绘山水命名为《仙山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本文刊发于年4月2日《今日永嘉》报“永嘉风物”栏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