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很多诗人都曾写下同名诗歌,有些高下立见。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千年传唱不衰,而李贺的《将进酒》却少有人知。

还有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另一大诗人元稹也曾写过同名诗歌。

当然也有的诗歌虽然同名,但是都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以致千年难分高下。

比如王勃和王维的《山中》,同样是五言绝句,描写的都是秋日山中之景,只是风格一悲壮一空灵,千年难分高下。

先来说说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自小便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

六岁能文,下笔千言;九岁读《汉书注》,作《指瑕》;十六岁便通过朝廷的幽素科考试,步入仕途。

然而过分的早慧,也让他更早经历仕途的磨难。

他成为朝廷公务员后,经人推荐,到沛王府当差,成了沛王的高级书童,并因过人的才情,甚得沛王欢心。

然而没多久,他就因为一篇《檄英王鸡》,触怒了当时的唐高宗,丢掉了饭碗,甚至被逐出京师长安。

功名前途就这样毁于一旦,他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离开长安后,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蜀中漂泊流浪,写下了很多悲壮凄苦的诗作。

这首《山中》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短短20字,道尽远游思归的悲苦之情。

诗歌从浩浩荡荡的长江写起。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诗人登上高山,望着逶迤东去,滔滔不尽的长江水,想到远方的家乡,心中悲苦到了极致。

“念将归”三字将他想归欲归却不得归的无奈之情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泪目。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却是抒情,表达了他思而不归的凄怆之情。

秋风猎猎,无数的黄叶随之飘落,漫山飞舞。

诗人本就因为漂泊异乡而心中愁苦,再见此萧瑟之景,心中又添了一层愁绪。

最后以景作结,创造出了一种韵味无穷之境。

全诗来看,虽不见曲折,却极抒情之妙,短短20字,令人感慨万千。

再来看看王维的《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一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和王勃一样都是年少成名,21岁便进士及第,被授予太乐丞一职,然而被没多久就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出京城。

后来得到张九龄的推荐,重回朝堂,在张九龄去世后又受到牵连,出使边塞。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为当过“伪臣”差点被杀头,幸好一首《凝碧诗》救了他的性命。

即使晚年他算是步步高升,但他的仕途功名之心早已淡去,彻底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仕途的不顺,让他只能在山水田园中寻找心灵慰藉,因此留下了大量意境绝美的山水诗。

又因为他笃信佛教,他的山水诗中多了一层禅趣,有一种涤荡人心的力量。

这首《山中》的具体创作时间不得而知,描写的是他在山中的所见所感,创造了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令人心醉。

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色彩鲜明,远近有致的秋末山景图。

漫步在山间,清澈见底的小溪,宛如一条越扯越长的银带,环绕着曲曲折折的山路。

天寒水浅,涓涓细流敲打着石头,缓缓流淌着,溪水过处,露出磷磷白石,光滑透亮。

远处的红叶不知何时飘零殆尽,只剩了稀稀疏疏的几片,诗人一抹红色,想到了满山红叶的绚烂秋景,心中一片感慨。

后两句又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营造山中的景色。

蜿蜒曲折的山路,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诗人在这无边的浓翠中缓步而行,整个身心都被这满眼的绿色所笼罩,以致生出了细雨湿人衣的错觉。

在这首诗中,王维所描绘的图景无疑是极美的,毫无秋冬的肃杀之感,反而给人一种清新静谧之感,令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比起王勃《山中》,王维的这首诗少了浓烈悲壮的情感,但是却多了一种画笔难以描述的美感。

一悲壮一空灵,千年难分高下,不知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