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性,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是著名的翻译家,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
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同时也拥有一段令世人羡慕的爱情,她就是——杨绛。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幸福美满,两人不仅是生活中恩爱的夫妻,也是文学领域上的灵魂伴侣。
每每读到杨绛先生的文字,都会被其通透的人生智慧所折服,这位百岁老人用文字,为我们留下来宝贵的财富,希望你能从中有所收获。
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杨绛《我们仨》
提起钱钟书,总有人提到杨绛先生,而提起杨绛,也总有人想起。似乎两个人的名字注定就要形影不离。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让人羡慕。无论是读书泼茶的闲情雅致,还是柴米油盐的平常生活,都是岁月静好,安静相宜的模样。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已相继去世。
《我们仨》只剩她一个,我想先生这句话估计有劝解自己的意思。
劝自己看开些,一切的伤痛都会过去的。
劝自己往前看,日子还长,总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或许正是这种豁达支撑着杨绛先生,走过丧女之痛,走出丧夫之痛,然后以优雅的姿态度过了余生。
其实杨绛先生这话,追溯到源头就是《道德经》里的那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意思是说所谓的祸福其实是互相依存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用温情的笔墨回忆着自己与丈夫和女儿的一点一滴。书里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是单纯温馨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书中记载着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留学时的自由与真挚,特殊时期的相互取暖,病痛无情中的含情脉脉,相聚相失。
整本书一共有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书的开端是一个梦。
《我们仨》中的经典语句,读来泪流满面!
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钱钟书杨绛《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我们仨》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我们仨》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我们仨》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我们仨》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杨绛《我们仨》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杨绛《我们仨》
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杨绛《我们仨》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杨绛《我们仨》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杨绛《我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杨绛《我们仨》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杨绛《我们仨》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杨绛《我们仨》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我们仨》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我们仨》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杨绛《我们仨》
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我们仨》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杨绛《我们仨》
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我们仨》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杨绛《我们仨》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杨绛《我们仨》
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杨绛《我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杨绛《我们仨》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越远,越怕从此不见。
——杨绛《我们仨》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我们仨》
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
——杨绛《我们仨》
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杨绛《我们仨》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杨绛《我们仨》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建议你去读一读《永不褪色的优雅:杨绛传》,你会被触动,会觉醒,会反思,会改变,让你的灵魂充满书香气,成就更好的自己。
杨绛先生睿智百年,从容优雅一世,把她的一生过成了典范。
年5月25日凌晨,她却永远地离开了,享年岁,不慌不忙地走向下一个出口,奔赴有丈夫和女儿在的地方,与他们团聚,续写《我们仨》。
本书是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传记。作者用温暖细腻的笔触叙写了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的历程、与丈夫钱钟书63年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她与丈夫、女儿生死相隔到她人生尽头的人生历程。
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她风风雨雨、跌宕起伏的百年人生,更让我感受到她面对求学、恋爱、婚姻、家庭、工作和社会的人生态度,她的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韧和优雅,带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她不管是作为女儿、妻子、儿媳和母亲,还是作为教授、作家和翻译家,她的每一个角色都经营得那么出色,无可挑剔。
做女儿,她温暖可爱,聪明好学,是父母的小棉袄。
做妻子,与丈夫钱钟书相濡以沫、风雨同舟63载,丈夫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被丈夫视为:“妻子是她,朋友是她,知己是她,情人是她,生命的一半也是她。”
做儿媳,她公公只看到她写给儿子的信,就欢喜不已,直接提笔回信,大大夸赞了她一番,并郑重其事地将儿子托付给她。问她的婆婆愿意和谁一起住,她直接说季康(杨绛)。
做母亲,杨绛曾夸赞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钟书口中的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钱瑗的成就,确实是父母的骄傲。虽然她的名气比不上父母,但是在学术界,她的名气和影响力也相当惊人。
做学问,出类拔萃。她是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93岁出版的散文《我们仨》、96岁出版的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岁出版的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都成为经典。
做自己,虽然饱经离乱之苦、尝尽人生百味以及历经曲折动荡,在年的漫长岁月里,她依然哀而不怨、怒而不争,始终通透而清醒,温和而从容,寂静欢喜,优雅坚韧。
她说:“苦难常有,心态常和,努力活着和轻易死去相比,前者才值得尊敬。生命本就是一场历练,谨记这一点,从容面对一切,挺胸抬头地走到终点,就是胜利。”
喜欢她的经典名句太多,在此摘录一句:很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样的杨绛先生,不论是她卓然于世的才情、相濡以沫的爱情、举世瞩目的成就、美满幸福的家庭,还是她淡然处世的态度,都堪称女人的楷模,世人的典范。
所以,每一个想要提升自己、走出迷茫、活得更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永不褪色的优雅:杨绛传》
AYM杨绛传永不褪色的优雅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精选月销量66¥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