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文人山水画逐渐占据画坛主流,画法也日趋多样化,尤其各种皴法与山石的形质结合得更加紧密,园林石峰也更多地与枯木、梅竹结合,增加了文人意趣。李衎的《双勾竹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陪衬翠竹的两块巨石,显然是赵佶“花石纲”所要搜罗的南太湖石。
画家主要通过浓淡水墨的晕染,刻画出石头的多窍孔和多层次的扭曲形态,在继承宋代“院体”画风同时有所变化,但基本未脱离写实原则。
而高克恭的《竹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已转为写神为主,画石用水墨写意法,粗笔简略勾勒轮廓后施以细密披麻皴,既传达了巨石浑厚之质,又富有笔墨韵味,达到了“神而似”的境地。张翥曾评其《竹石图》云:“高候画石聊信笔,更著数竹穿竹根。岂知宰须五日,率尔意到精灵奔。”将他比之唐代王维。到赵孟手里,山石画法已脱略形似,唯求神韵,并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树立了水墨竹石文人画的典范。
《秀石疏林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为其著名代表作,画面正中的秀石无疑是一块形状、意韵俱独特的观赏石,后自题一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正是此图画法的最好的注脚。图中秀石以干笔、枯墨勾勒、皴擦,均多飞白之痕,似草篆,画法遥接苏轼衣钵而更富笔墨情趣和自然率意的文人画韵味。明董其昌曾如是评论赵氏画石:“赵文敏尝为飞白石,又尝为卷云石,又为马钩石,此三种足尽石不变。”专长竹石的柯九思也是“以书入画”的代表,他在所著《竹谱》中明确主张:“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画石也同,其存世《晚香高节图》轴、《清阁墨竹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的湖石,运用披麻皴、解索皴的笔法均具有类似草、篆的书写意韵,圆浑中透出脱俗的清刚之气。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记得点个“赞”,再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