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贾岛推敲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并且出现在了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上,原文故事如下: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贾岛,男,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注意,不是浪味仙),自号“碣石山人”(注意,不是结石)。唐朝河北涿州人,生活在唐宪宗时期,人称“诗奴”。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注意,贾无本不是做生意没本钱的意思)。来后来还俗参加科举,唐文宗时被排挤,贬为遂州长江县主簿,又称贾长江(注意,不是假的潘长江),写有《长江集》。因为做诗喜欢字斟句酌,常常写一首诗要扯断几根胡子,又被称为“苦吟诗人”。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比喻各自诗词的风格。
这样一位贾岛(注意,不是北岛)诗人去京城长安赶考。一天,在驴背上颠簸颠簸,颠簸出了灵感,偶然想到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僧后面填的是一个动词,开始用的是“推”,后来又想用“敲”字,几番斟酌,就是确定不了用哪个字。于是就在驴子背上,反复念着这两句诗:一会儿“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会儿“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边呢,手上还带着动作,读“推”的时候双手做推门状,读“敲”那句时候呢,弯一指做敲门状。同时,脑子里还想象着:月夜,一个僧人站在野径上、茅屋外,既想推门,又想敲门,有种彷徨不知所措的窘态。长安城的路人看见这样一位爷,在驴背上的行为艺术家,都感到惊诧不已。正当此时,时任京兆尹也就是首都市长的韩愈同志,在车马仪仗队的簇拥下,刚走出门,贾岛光顾着酝酿诗句,一不留神,驴子跑偏了,直接冲进了市长仪仗队的第三方阵中,搅乱了市长的高逼格出游,左右相关人员把贾岛抓到市长跟前,听从发落。韩市长一开口就是河南话:“你是谁?来弄啥?”贾岛一五一十地把自己交待了。韩愈也是大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写诗写文章那是一把好手,一听贾岛因为一句诗纠结不下,立刻来了雅兴,一点儿不计较贾岛冲撞朝廷命官之罪,也不计较身边随从诧异的目光,而是帮着贾岛完成这道选词填空题。于是,周围人看着这两个书呆子,一个手牵驴子一脸懵逼,一个骑在马上望着天空发呆。终于,骑在马上的韩愈说话了:““敲”字好”,贾岛听了豁然开朗,也应声和道:“大人说的对,“敲”字更好”,于是二人会心一笑,把手言欢是相见恨晚啊。贾岛骑他的驴子,韩愈骑他的大马,并排走了起来,一边走一边谈诗论道,身后的随从有人偷偷暗笑:“两个书呆子”,也有人嘀咕着:“老爷就这脾气”。街头偶遇贵人的贾岛在韩市长家住了好几天,从此成了布衣之交。
这个文言文小故事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一个叫做何光远的文人写的一本《鉴戒录》。何光远何许人也?何光远,江苏东海县人,做过普州判官,写了一本《鉴戒录》,辑录唐朝以来名人轶事,尤其是诗人轶事,这本书一共三卷(或十卷)被《四库全书》收入小说家类,而得以保留下来。终其一生,何光远其人只是一个底层官吏,生在江苏沿海地区,在四川普州工作,普州在哪儿?普州是今天的四川遂宁市。有谁在遂宁当过官?答案是:贾长江,贾长江就是贾岛,贾岛最后一个头衔就是遂州长江县(今遂宁大英县)主簿,人称贾长江。我们因此有理由相信,在遂宁做判官的何光远,应该听过乡间野老或者官场老吏,说起过唐朝那个贾岛曾经怎么样怎么样的故事。因此,在他的《鉴戒录》才有专门一章《贾忤旨》写贾岛的故事。然后,这就能证明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真事吗?不一定。
先讲故事的人和贾岛并非同一时代,隔了多年,另外,书本身带有名人轶事的性质,故事的真假存疑。有人认为,韩愈和贾岛早先就认识,不存在街头偶遇,引为布衣之交的可能。岂不知,假作真时真亦假,因为这个故事说的太好了,太形象了,把贾岛这么一个苦吟诗人的形象描述得跟真的一样,后人就把它当做真故事来讲。甚至编写进小学语文课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那么,我们来无聊地分析一下(前人早有分析过),为什么一开始贾岛纠结于“推和敲”?又为什么后来韩愈觉得“敲”字好,贾岛也同意了?最后,真的是敲字更好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开始贾岛纠结于用“推”还是“敲”?推敲涉及的这句诗,来自贾岛所写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诗中所写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脍炙人口。
平心而论,诗本身不是很出彩,至少和贾岛的其他作品相比,总体艺术境界差了一点点,李凝是谁也无从得知,或许正是因为杜撰的推敲故事,让这首诗青史留名。“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也成了千古绝唱。试想一下:一个月夜,月朗星稀,月光皎洁,池塘边的榕树上,小鸟儿已经进入梦乡。就在这个鸟不鸣、月明亮的祥和夜晚,一个和尚站在了李凝家门口,或许他想到了一句诗,又或许他参悟到了一个禅,总之,这个晚上,这位僧人很想见到李凝。这个僧人就是贾岛本人,李凝是他的好友,他趁着月色去拜访老友。这时,你是贾岛,你是推门而入,还是敲门等待?有人说,推门而入很不礼貌,不符合六根清净的僧人本色。
其实,亦无不可,第一,贾岛和李凝是好友,李凝是隐士,隐士本就讨厌俗世礼节,这个门贾岛一定早就推过,两人也一定促膝长谈、秉烛夜聊过,就好像大学宿舍,你住,你哥们在,你去找你哥们打牌,你来到,一把推门而入,很自然嘛。第二,推门而入显得急切,诗奴贾岛是活在诗里的,一句诗一个禅,就想快点告诉李凝,一个“推”字,既表现了二人关系亲密,不拘凡尘缛节,又表现了贾岛的文人气质,灵感来了不能等,月夜访基友,多浪漫,岂能因为一道门,挡了诗兴?
那么,贾岛在写这句诗的时候,怎么那么纠结呢?难道他忘了自己那一夜是推门还是敲门了吗?当然不是,诗人写诗,要符合诗的要求,诗不是日记,更不是案情介绍,如果是案情介绍,就一定要搞清楚是推门还是敲门,这关系到定罪量刑,警察甚至会调取案发当晚李凝家门口的摄像头,仔细看回放,到底贾岛是推门还是敲门?但是,这是诗,诗讲究意境,“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
让我们再次回到案发现场(事件当晚),一个月夜,月朗星稀,月光皎洁,池塘边的榕树上,鸟儿已经进入梦乡,就在这个鸟不鸣、月光白的祥和夜晚,贾岛穿着僧衣站在了李凝家门口,他抬起手,用右手食指第二关节,轻轻叩响了李凝家的木门。当人体骨关节和厚实榆树木做成的门板短时碰撞,发出了清脆的“嘟嘟——”声,声音不大,在静谧夜晚却传得很远,这一声搅扰了鸟儿的美梦,惊起了池塘里的小青蛙,李凝房中却无人回应,原来李凝早上就出门访友,此时正不知醉卧何人家中呢。贾岛趁兴访李凝,李凝趁兴访他人,这种“我爱的人爱别人”的桥段,正体现了幽居隐士们的放浪生涯。贾岛访友不遇,也不悲不恼,毕竟月夜访友的过程已经足够刺激足够浪漫,日后讲给李凝听,他也会感动加感激,隐士雅量,慕古高风,都在了这一个“敲”字上。如果用了“推”字,后续的这些想像都被这一个字抹杀了,“敲”字给想象留了空间,就好像中国画里面的留白,又好像西方戏剧《等待戈多》,戈多来了吗?留给大家想象。敲了门以后怎么样?李凝在不在家,留给你们想象?
也就是这个原因吧,骑在马上的韩愈想到了,后来的贾岛也想到了,“敲”字更好,第一,好在“意”,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使得诗句得以延展。第二,好在“境”,有声音、有动作、有图像,不再是无声电影,“敲”的一声划破夜空,清雅脱俗,达到好像“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真的是“敲”更好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按照上文所述,一个“敲”字,表达的意思是,贾岛也不确定李凝在不在家,因为隐士嘛,最喜欢云游交友。一个“推”字,则表达了贾岛与李凝关系密切,可以不拘礼节,也表现了贾岛心里装不住事儿的直男品质。此外,从境界来看,敲字打破平静,声画俱全。然而,“推”字也不差呀,一个“推”字,既有动感,和“鸟宿”的静形成反差,又不发出声音,不至于打破月夜的静谧美好,继续维持着这幅美丽的月夜访友图。
这就因人而异了,有人会觉得,打破了好,打破了才热闹;有人却觉得不应该打破,和谐才是美。想象一下,池塘边、榕树上、鸟儿睡着了,月光如水,照在池塘上,倒映出树影婆娑,也照在小鸟的羽毛上,鸟儿抖抖身子继续睡着。这时,有人推门走出了这个画面,这幅画面还保留着,只是人走了,美不美?是美的,就好像我们经常看到了那种短视频,是一副绝美的风景照,稍加ps处理,让那副风景照动了起来,但动的幅度不大,给人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放空。
再想象一下,还是刚才的画面,池塘边、榕树上、鸟儿睡着了,月光如水,照在池塘上,倒映出树影婆娑,也照在小鸟的羽毛上,鸟儿抖抖身子继续睡着。这时,有人朝天开了一枪,“嗙”的一声,树上呼啦啦飞起几只鸟,树下哗啦啦散落树叶,池塘里惊起一圈涟漪,青蛙呱呱地跳入水中,这美不美?也美,动态美。就好像有人喜欢看的那种机械舞,一个人先摆出一个pose,装成机器人一动不动,音乐一响,立刻大幅度动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敲还是推”,哪个更好?或许,你会觉得韩愈说好,当然“敲”更好,那岂不是人云亦云了吗?其实,这句诗,单独来看,“推”也好,“敲”也好,都无不可。只不过,“敲”字的意境更难想到,因此仿佛更妙一点儿罢了,这就好像两道数学题,一道是学标题,一道是奥数题,你说哪道更好?奥数题更好吗?只是因为更少人会做吗?或许,李凝会更喜欢“推”字也不一定,毕竟这首诗是写给他的,他可能说:“老贾啊,你跟我扯什么犊子,来就来呗,你啥时候敲过我家门?再说了,我家门压根就没锁。”
写到最后,我们不妨留点作业,把这两句诗改一改,看一看能不能超越古人的意境。就先扔个砖,等你们的玉。我不喜欢这两句五言,直接给它改成了七言的,于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变成了“池鸟带枝栖古树,披月诗僧待应门。”,你可能想问,那其他几句呢?被你吃了吗?不妨,请看全诗:
《题李凝幽居》:
池鸟带枝栖古树,披月诗僧待应门。
桥分野色云根动,归去来兮苔痕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