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齐白石(年1月1日—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当时齐白石刚定居北京,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录下北京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
今天这组图,记录了老北京街头的生活,这些当时非常常见小贩、工作,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消失。
大铁钟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齐白石钤印:白石
北京最有名的大铁钟就在钟鼓楼,民国时期,钟楼先是被改造成电影院,后又成为自由市场。这幅画画的正是钟楼的自由市场,小商贩聚集,有人就地蹲围着算卦先生,有人围坐在吃食摊子边,远处若隐若现更多人群摊贩,可见当时的自由市场极为热闹。
卖判儿的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阿芝钤印:白石
所谓判儿,是指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钟馗像,是一种辟邪画。其源自京剧、昆剧等一些传统剧目里,有不少判官出场的“判儿戏”。此画上的老妇人带着孩童在小摊上挑选“钟馗像”,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钟馗可以“捉鬼”“驱鬼”,有辟邪的作用。
搓线绳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阿芝钤印:白石
如今的自由市场上已经绝迹的搓线绳摊子,爱美的姑娘在母亲的陪伴下挑出喜爱的颜色,再有小贩搓成能用的款。齐白石用最简单的线条描绘出这样一副场景,小女孩仔细挑选,母亲慈爱的微笑,小贩熟练的搓绳的手,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代写书信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杏子坞老民钤印:白石
民国时期的代写书信摊大多摆在街头巷尾,一张木桌,桌腿绑着竹竿撑起一把雨伞,遮阳避雨,一位带着老花镜的老头儿,拿只毛笔,旁边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在口述,老头就按她的意思写成书信。齐白石记录的正是当时到处可见的,如今却再难循迹的街头一角。
钉掌的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老人齐白石钤印:白石
如今当然不会再在北京街头看到钉马掌的行当,可是通过齐白石的画,可以看到20年代的北京街头,马还是人们常用代步工具,因此也有为马修蹄钉掌的商贩,修剪一地的马蹄,一身腱子肉的匠人一手固定马腿,一手拿着长长锉刀,一旁的篮子里还有钉掌用的其他工具。
对子摊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借山吟馆主者钤印:白石
对子即春联,亦称楹联,老北京人喜欢在新年贴对子,所以民国时期,每到新年前,街道两旁就设有很多对子摊。画中可见,对子摊摆设简单——一张方桌,备有纸墨笔砚,背后挂着已经写好的对子,摆对子摊的都是挥毫能手,现写现卖,立等可取。摊子旁还摆着一个小炉,以供取暖。
卖布头的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借山吟馆主者钤印:白石
卖布头儿也许是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城里,在街里巷里常见的小贩。所谓布头,就是大小不一,宽窄不齐的零碎布料。齐白石画的卖布头的小贩,一身短打扮,脚脖子扎紧,这样走路轻巧,背着一大袋布头,量尺插在身后,手上的摇鼓是招徕生意用的,他们边“摇鼓儿的”边卖,非常辛苦。
卖胡盐的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星塘老农后人钤印:白石
这也是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之一,当时大多数人都用胡盐刷牙漱口。胡盐是用食盐、花椒,加适量香料炒制,再磨成细粉。胡盐不单可以刷牙,还有除口臭、去牙垢等功效,在齐白石的画中,这也成为“赵记”胡盐摊的卖点。当时卖胡盐的摊子多在庙会上,老板举着一包胡盐正在吆喝。
卖黄历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白石老人钤印:白石
每年进入腊月,卖黄历的小贩身背一个褡裢,沿大街走小巷吆喝,多数人家都要买一本,以备来年遇事查凶吉。画中可见当时已有线装本的黄历。
点街灯的
设色纸本约1.5平尺
款识:白石老人钤印:白石
民国时期的街灯还是传统的煤油灯,放在六角防风灯罩内,每到夜晚时分,点街灯的老人扛着梯子,背包里放着一瓶煤油,一盏盏点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