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叙州

公元年辛亥三月,春风又绿江南岸。在京江的一处渡口,一场离别正上演着。

乘舟远去的是原南京刑部郎中吴愈,此时的他要溯江而上,赶赴四川担任叙州知府。与吴愈惜别的是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沈周,还有吴愈的女婿,同时也是明“四大家”之一的文徵明,以及其他一干好友。

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吴愈任南京刑部郎中时清慎严谨,号为称职,任内少冤狱,豪强为之侧目。文徵明在其墓志铭中称赞道:“公省决敏利,庭无留狱,析律祥明,所当必允。苟得其情,虽贵势不避时”。虽不免有过誉之嫌,但依然可称公允。

也正是因为名声在外,弘治皇帝初践祚诏令各地举贤任能,吴愈被当时的吏部尚书、侍郎齐名推荐,吴愈上疏辞却,然而吴愈的奏疏还没上达天听,任命吴愈为叙州知府的诏令便到了吴愈的手上。

叙州位于四川宜宾,从当时的地缘情况来看,叙州无疑是大明王朝的边陲地带。从苏州沿长江而上,道长且阻,更何况叙州“去京师万里,俗犷喜讦,吏多并缘□奸”,这样的治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然而吴愈却“不以为望”,欣然起行,受到了一众士大夫的赞誉。

明文林《送吴叙州之任序》局部

当沈周知晓吴愈即将赶赴四川时,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送吴惟谦守叙州》,这首诗被收录在沈周的《石田诗选》卷七,其诗道:

云司转階例不卑,藩参皋副皆所宜。

君今出守古僰国,过峡万里天之涯。

众为君忧君独喜,负利要自盘根施。

我知作郡得专政,岂是唯唯因人为。

叙封况闻广九邑,其民既远杂以夷。

凿牙穿耳固顽犷,托之恩信当怀来。

诗曹更欲变朱离,文翁之任非君谁?

荔支初红五马到,江山亦为人增奇。

山谷老人有筍赋,读赋食筍君还知。

苦而有味可喻大,历难作事惟其时。

其诗包含了对吴愈远赴万里之外边陲之地的不舍与担忧,叙州不仅和江南远隔万里,而且叙州蛮夷相杂,民俗粗犷,吴愈此行必是艰难行阻。但正是如此,沈周又表现出了对吴愈的极大信任与期待,直言“文翁之任非君谁?”。文翁是指西汉的一名官员,曾任巴蜀一代的地方长官,他在任时兴教化,施仁政,去恶俗,极大的促进了巴蜀地区的文教事业。以至于班固都在《汉书》中发出了“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赞誉。

沈周此意,是将吴愈比作文翁第二,他深知凭借吴愈的志向与才干,必然不会郁郁愤懑而不作为,叙州得此知府,是叙州百姓之福。诗的最后四句,“山谷老人”指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他曾被贬巴蜀,喜爱当地的苦笋,他将苦笋比作谏者,苦笋虽苦但食之有味,忠言逆耳却可以救国。沈周化用黄庭坚的典故,也是在激励吴愈。

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沈周所题《送吴惟谦守叙州》,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不仅沈周对吴愈赴任叙州的心情如此复杂,包括文徵明、文林等一干好友都百感交集。一方面对吴愈赴任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另一方面又对吴愈流露出了极大的劝慰之意,吴愈的另一位好友朱存理也有诗道:“莫言万里为遐郡,须信文翁政有成。”同样的典故,同样的期许。

我们相信吴愈本人亦是怀着百般交集踏上的路程,对故地好友的眷恋、对前途艰难的惘然以及对尽忠守职的执念,犹如小舟泛江而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朱存理所题之诗,故宫博物院藏

江风吹乱了吴愈斑白的鬓发,岸边好友的身影愈来愈浅,唯有江边杨柳的那一抹绿色却依然清晰。

公元年,吴愈告别好友,远赴四川叙州。这一年,沈周这六十五岁,吴愈年近半百,谁也不知道下一次见面会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次见面。双方都想把这次惜别刻在脑海中,沈周则选择了他最擅长的方式。

杨柳惜别

无论具体分别的那天究竟如何,在六十五岁沈周的印象中,这次分别发生在桃花初放、杨柳依依的阳春三月里。吴愈的一叶小舟,泛于浩渺的江面之上,逶迤连绵的群山分为近山与远山,远山似青黛,若隐若现,近山却如墨眉。

沈周在作画时,明显无意于写实,他钟意的是想通过环境渲染与情感烘托来表达对吴愈的惜别之情。画中无论是撑船的船夫,还是这场分别的主人公——吴愈、文徵明、沈周等人,都没有具体的五官勾勒。在沈周看来,古今多离别,他要画的是一种贯通离别的情丝。

因此,在画卷的中央我们分别可以看见杨柳与桃花这两种春日必备的意象。杨柳被用来歌咏送别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传统,汉朝便有灞桥折柳的习俗,柳不仅谐音“留”,在中国古代,柳树还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植物,可以用来驱邪避灾,送别时折柳也是希望远去之人可以一路平安。

明吴伟《灞桥风雪图》,故宫博物院藏

桃花虽然没有惜别之意,但是对于多愁善感的古人而言,在桃花烂漫的日子里本是邀上三两好友踏青饮酒的好日子,如今好友却要离去,而偏偏在离别的日子里桃花开的如此烂漫,难免不让人发出“桃花无情”的感慨。或许当吴愈到任叙州又是一年桃花烂漫时,他会莫名的想起这次离别,并顿生物是人非之感。上一次对着桃花产生物是人非之感的是唐朝崔护,他站在桃花树下写就的那首《题都城南庄》至今被传为绝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的另一处巧思在于,浩渺的江面却偏偏只有吴愈的一片孤舟,而这江面又紧挨着逶迤连绵的群山,山长水远,路途险阻,不知归期。沈周对于友人远去的忧愁,借此隐晦的表达了出来。

整幅《京江送别图》,画面简洁,笔法粗犷,留有大量的留白,给观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显得有些“粗枝大叶”,但同时沈周又简中带繁,对杨柳、桃花与群山细致的勾勒,寓情于景,使得画面恰到好处,那股贯通古今离别的情丝跃然于纸上。

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的这种简洁而又不失意境的绘画风格被世人誉为“粗沈”,但是沈周多年的绘画历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来的丰富,“粗沈”的绘画风格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长期独占鳌头。

大隐于市

沈周,字启南,号石南,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宣德二年,沈周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书香世家,沈家世代隐居在吴门,不官不仕,其祖父、伯父和父亲都痴迷于书画,家学极为深厚。沈周在浓厚的家学渊源影响下,从小便酷爱书画,同时他涉猎广泛,经史子集,儒释老黄无一不读。长期的文化滋润和家风传统也使得沈周无意于仕途,终身都游离于官场之外,大隐于市,做了一个逍遥翁。

明佚名《沈周半身像》画中的沈周此时为八十岁,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而言,沈周的一生不似李白那般狷狂,他生在明朝还算平静的时期,因此也不像杜甫那般满肚家国愁苦,他无意于仕途,家境优渥,所以苏轼、唐寅在仕途上的不幸沈周也无福消受。沈周的一生,犹如春日午后的一谭小泉,是恬淡而又平静的。

一生埋首于丹青的沈周酷爱交友与游览,他为人宽厚,上到王公贵戚,下到贩夫戍卒,他都欣然交往,宽厚恬淡的性格和丰富的阅历在沈周的画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沈周的绘画主题涉猎广泛,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称“先生(石田)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

沈周的画里既有山河壮丽之美,也有江南水乡之秀,更有文人墨客之雅,包括赏花品茗、文人集事、饮酒作赋、访胜游玩之事。就风格而言,沈周早年在画家杜琼、刘珏等人的指导下,师法王蒙,兼采董巨,以布局严谨,着墨细繁精密著称,世人称之为“细沈”。这一时期沈周的代表作是《庐山高图》,当我们铺开这张沈周早期的作品时,我们会为作者的细致而感到惊叹,画卷中一束瀑布直流而下,汇成溪流,重岩叠嶂之间夹杂充斥着嶙峋怪石、苍劲青木和小路幽径,幽径的一头连接着一处楼阁。

明沈周《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后期,沈周摆脱了早期风格的束缚,改宗黄公望、吴镇和倪瓒等人,笔法愈来愈简洁。在师法多家的同时,他融入了自己的风格,晚年时的沈周更是进入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笔法苍劲刚健,意境悠远,“粗枝大叶”之下又不失“天真烂发”,世人称之为“粗沈”。这幅《京江送别图》就是沈周六十五岁时的作品,也是“粗沈”风格的最好解读。

另外一幅《西山云霭图卷》是沈周七十六岁时游历茅山所作,拿这幅图和沈周早年的《庐山高图》做一个对比时,这幅《西山云霭图卷》简直粗略的不像样,例如《庐山高图》的庐山细致而有层次,但《西山云霭图》中的群山却被作者几笔草草勾勒而成。两个时期的风格差异立现无疑。

明沈周《西山云霭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弘治四年的这场离别之后七年,沈周七十一岁,他的好友吴宽赴京复职,途经丹阳时与沈周话别。沈周又一次经历了与好友离别,不知道他此时会不会想起七年前的那个春日里,那个孤帆远去的身影。在这之后他画了一幅与《京江送别图》只有一字之差的《京口送别图》,画中沈周与吴宽于舟中对坐,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明沈周《京口送别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正德四年,八十三岁的沈周溘然长逝。在这之前,吴宽已经先他一步离去,而吴愈却一直活到了嘉靖五年。所谓的生离死别,沈周经历了不少,史载他八十岁时尚“碧颐飘须,俨如神仙,精神矍铄,作画如常”。在世事无常的纷扰变迁中,他保持住了自己的那份洒脱恬淡,痴迷于丹青,醉心于泼墨,既是他内心意境的表达,也是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沈周生前,他备受世人推崇,明代四大家中的仇英、文徵明和唐寅都曾接受过他的指导,文徵明称赞沈周是“吾先生非人间人也,神仙人也”。以他为代表的吴派也逐渐压过浙派,独占明代画坛鳌头。他死后,又被誉为明代画坛第一人,明代画坛自沈周出,才展现出明代的气息,以至于效仿者无数。

但我们不在乎这些,曾经写下“功名大于渊,取之无一足”的沈周想必也不会在乎。我们只在乎弘治四年的那个春日,那杨柳树下依依惜别的彼此。

参考资料:

孙琳:《温厚清新、恬淡平和——试从京江送别图漫谈沈周的艺术人生》,《美与时代》年第1期

吴刚毅:《沈周山水绘画的风格与题材之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年博士学位论文

陈正宏:《沈周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注:藏品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机构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