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吟馆这个名字,提起来有些人是很熟悉的,因为它是白石老人中年读书、作画、治印、写字的地方,也是他经常用作题画的款识。“借山”的意思是他出身很穷,无力买山造屋,只好借来满足他研究艺术、学习诗文的要求。但它的环境、风景、建筑以及与主人的深厚感情,能知道的人大概还不太多。
湘潭县城南行华里,山峦重叠,林木茂盛。其中一峰高耸,有平步街衢之致,无悬崖绝壁之虞,翠竹苍松,自成幽境。从峰顶蜿然而至山麓,有高约五尺之壕围,远望如扶椅一般。这就是借山吟馆后的余霞峰。
齐白石作品《五世同堂》收录于:白石老人自述(插图珍藏本)
《白石老人自述(插图珍藏本)》里记载了借山吟馆是一所三开间两头出横屋的旧式有楼瓦房,连牛栏、猪圈、柴厂、杂屋等共20余间。它的前身是一家没落地主的住宅,位于茹家冲的南头。因为这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村里,多半是茹姓聚居而得名。距湘江西岸约10里许,北行20里是白石铺,南去50里即南岳山。因为山多田少,村人都很贫穷。一辈子没有去过湘潭县城的人很多,勤劳俭朴,相习成风。
年秋,白石老人游历归乡,将作画治印的劳动报酬,加上旧居梅公祠退还的佃银,合起来买下了茹家冲这所旧瓦房,命名借山吟馆。老人在五出五归饱经披星戴月和萍飘不定的客游生活后,打算结庐林下,息影蓬门,以期整理远游时为山水所写真面目,进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并借以补读少贫未读之书。
齐白石作品《三寿》
由于白石老人是木工出身,在归里的第二年就开始修葺借山吟馆。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将进大堂屋右边前正房的矮小窗户扩大,辟为画室。外安铁柱,内装玻璃,墙壁用石灰抹成蓝白两色,使黑暗潮湿的屋子,显得特别明亮、宽敞、舒适。室内所用的画案、椅子、书柜等家具,大都是自己做的,既简单,又别致。楼上与地下布置一样,辟为书房,除了读书、治印、写字外,就在此与朋友谈论诗文。
后正房是卧室。出画室右门是一间装有隔扇的过道,即老人防止蚊蝇,夏秋读书写字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碧纱橱。它是用木做成带有四根柱子的空房似的,上面笼罩着比蚊帐大好几倍的碧纱,内置两张方桌和几把椅子,除个人自学外,还能接待朋友。前面是个长方大天井,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天井中种了几盆四季常青,叶似铜钱,里外都长着一层绒毛的小草。据说能治耳痛,点缀得更加幽静雅致。与碧纱橱正相对的又是一间过道,有张侧门通向禾场坪。这扇门除老人接待好友外,平常是不大开的。
齐白石作品《荔枝蚂蚱》
紧靠碧纱橱后门右边,是一间宽大的厨房。这里显得特别有趣而引人注目的是老人亲手安的自来水。厨房后边是余霞峰山麓,有泉自碗大的石孔里涌出,四季不竭。老人用竹作管,从墙壁挖一小眼,引入缸内,以为饮用。另外在房顶上安了几块明瓦,照耀得厨房更加明亮。
大堂屋后边是倒厅,有个大院子,右边栽了一株小暑梨,大概是到小暑节边就有梨吃。左边是几树开白花的矮桃。梨树下也有一井好泉水,方圆约一丈许,老人曾于《忆内》诗里,用“知得病随春暖起,自开窗户看梨花”,“檐角蜂巢闹似衙,井泉浮底净无砂”等诗句描写过它们。大堂屋左边与右边修葺一样,不过是儿子住着,布置上有些不同罢了。经过老人的精心设计和辛勤劳动,终于把这所旧式瓦房改建成为既古朴雅致,又宽敞舒适的借山吟馆。
(本文图片素材源于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主讲人:汤发周
辛丑年发布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分享:张次溪回忆齐白石对医药也有研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