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时间进行一项调查的话,中国以中山命名的公园数量应该占世界前三名,即使不是第一名。顾名思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公园几乎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北京天安门旁的这个公园。
与故宫隔墙相望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清时期的社稷坛,年辟为公园,并向社会开放,最初被称为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最早的公共园林。后来因为孙中山先生的棺材曾停在园内现中山堂的拜堂,年才被命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园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典坛庙园林,是国家4A级景区。公园内有松柏葱郁,亭台楼阁,有辽柏、社稷坛、中山堂、保和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名胜园林。游历中,历史随着游人的脚步,立体地层层展开,呈现在眼前,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带有时代的痕迹。
望过去,从社稷坛到大名鼎鼎的中山公园音乐厅,再看那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很难想象它实际上是在年才开始修建的。经过两年翻新的音乐厅于年重新开放,全封闭的专业古典音乐厅取代了一度简陋的露天半露天场地。据说它的现代气息与紫禁城古朴的遗风相融,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音乐明珠”。还有人觉得它的存在破坏了周围红墙碧瓦的景观,显得格格不入。究竟谁是谁是谁,或许又该由历史来决定。
社稷坛是明帝和清帝所用来供奉神土的地方。从明永乐十九年(年)至清宣统三年(年),明清两代的皇帝共举行祭祀多次。内坛中心为三层正方形的社稷坛祭坛。上面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中央有「社主石」,又称「江山石」。坛周围都建有矮墙,现在所见的都是乾隆时期用四色琉璃砖、瓦砌而成。
石狮在南坛门外两旁,威武雄壮,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似两位忠诚的武将守卫着祭坛。现在的人走过这里,只觉得两只石狮神采飞扬,充满着庄重肃穆之感,但许多人不知道,在年,那一对曾经深埋地下,直到年才重见天日。
成礼亭与两石狮相对,黄琉璃瓦顶,六角形制,是明、清两代专门为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及从属朝廷的官员举行朝拜仪式而设,故名成礼亭,又称演礼亭。
眼前这个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被称为“保卫和平”坊,最早却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碑坊原建于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是年无能的清政府根据德国人的要求,与该大街同宽的一座碑坊名为克林德碑坊。后来经过几次易名更多,年,为纪念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最后被命名为“保卫和平会”。牌坊正中“保卫和平”四个大字,为郭沫若题写,气势雄浑。
再往前走,就到了牌坊所在的中山公园。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高3.4米的铜像被竖立起来。孙中山先生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气势恢宏,气势恢宏。以下的底座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的铭文。
细看之下,许多人会觉得格言亭与周围的中式建筑风格迥异,事实上,它是中山公园中唯一的西式亭子,全亭为白石质,高约八米。内侧的8根石柱,曾刻有先贤名言,寓意治病救人,故又称药言亭或药石亭。一九五五年,由于这些言论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一致,石柱上的字都被磨掉了,现在再也看不见了。
走进中山堂,迎面迎面就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大气辉煌。大殿(中山堂)位于祭坛的北面,是为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修建的。自建成至今,未发生任何损坏或重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代建筑之一。这座庙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时风吹雨打的地方,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曾在此驻扎灵柩,年改名中山堂。
明清时期公园里到处都种着古树,枝干虬曲苍劲,黑黑的缠绕着岁月的皱纹。一看,这些树似乎早已枯萎了,一直向上望去,却发现上面枝繁叶茂,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在这古老的树木前显得那么渺小。当你不在的时候,它是存在的;当你在的时候,它也是存在的。
年前,这里曾是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卫所,一般人只能在那里远眺,现在却成了普通百姓观赏的公园。一百年前,在乱世之中,孙中山先生曾为中华儿女勾勒出“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如今的太平盛世,不知是否能实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