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宝藏之城。泉州古城,宝藏中最为璀璨的那一件。

历史长河中,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土地,见证世事、孕育文化、累积底蕴,是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最生动有力的注脚。白岩松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汪勃说:“泉州古城是文化传承有序、信仰协同发展的典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泉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古城不断保护发展,愈发呈现颜值气质、活韵生香的动人魅力。

活,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是独特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传承。历史上,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海丝沿线各国人民在这里和谐交流交易。至今,多元文化文明在古城中完好遗存,原汁原味的宗教信仰、城市风貌、建筑形制、街巷格局,经久不衰的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五南文化”,共同诠释古海丝之路历史“活化石”的美誉。

韵,是直观可知的城市风情,是精微可品的城市底蕴。“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刺桐花开一树红,渗透闽南乡园风韵,表征闽南人沸腾炽情,也以Zayton这一寰宇所知的名,标记东方大港的荣耀。“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艳丽恢宏红砖厝、中西合璧番仔楼、因地取材石头厝,刻录时代风貌,写下地域特色。“天下上元、无逾闽中”的灯灼之盛,跟着节气过日子的民俗之美,勤佛日、拜天公、笋江拜月、开斋节等,古城之丰富细腻,美在日常、贯穿四季。

生,是原住民、原生态生活的生生不息,是古城保护发展背景下涌现的全新活力。近年来,“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的保护发展理念、“低冲击、微干扰”的修复模式的践行,以及古城双修“七个一”工程的实施,留住原住民,维系最为核心“人”的生机,也以综合提升改造的实效,为老片区、老街巷、老水系、老空间,带来新风景、新风潮、新人气,造就文旅融合发展蓄势勃发的生机。

香,是古城感受体验的“怎一个香字了得”,是古城品牌形象声名鹊起。如今的古城街巷,古早味历久弥香,老字号世代传承,老行当留有余温;新的文化休闲复合空间、夜经济形态、文化创意园区不断涌现,古老商业文化和新业态、新模式相交织,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需求,各得其所、爱其所爱。与海丝国际艺术节、央视春晚分会场等一道,连续四届古城徒步、连续六期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IP孵化计划和主题展览、连续四届环湾自行车赛,打造古城文化新IP,进一步擦亮城市名片。

这就是泉州古城。

千年古城的古遗迹“活记忆”

活记忆承载着千年古韵。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千年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古城至今仍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这些“活记忆”让世人能够回望曾经灿烂的岁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历史价值高

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年,泉州古城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绚丽璀璨的海外交通史迹入选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后,位列第九。据说专家研究排名榜时,对泉州曾有评价:“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而古城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历史文化影响圈”的核心,拥有众多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典型的传统地方民居、尺度适宜的小街巷系统、完整的骑楼式商业街、丰富的城市水系、地方特色树种,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特色文化。

谈及古城的历史价值,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认为,泉州古城是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是古城丰富历史遗存中的最大特色”。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有7个位于古城内。其中,泉州市舶司遗址,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古海关遗址,见证了宋元明三朝海上贸易的繁荣;南外宗正司,是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它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大雄宝殿殿后檐明间两柱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呈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清净寺是中国现存的创建年代最早、最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泉州府文庙是江南地区最大、规格最高的孔庙,体现了“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

文物密度大

6.41平方公里57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

从泉州府文庙出发,不远处就是清净寺,间隔不到百米便是通淮关岳庙,再走一段就能看到印度教遗址番佛寺,附近还有明万历进士、“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吴龙徵故宅即现今的吴氏大宗祠,与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有关的棋盘园、讲武巷、东鲁巷……

“三五步就有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就能看到一个名人故居,三五步就可听闻古街巷里的遗闻轶事、民间传说。”周焜民对泉州古城历史遗存的密集程度这般形容。

古城文物之多,还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证明。据统计,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共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

古城肌理好

条街巷保留千年古城格局风貌

密集的文物古迹背后,是泉州古城多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也是泉州古城肌理得到较好保护的佐证。

按照最新的《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统计,泉州古城条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鱼巷等36条一类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仓巷等条二类历史街巷,以及东街、涂门街、讲武巷等33条与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就像从历史延伸至今的脉络,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风貌,见证了“刺桐城”的繁忙与富庶,也在烟火气中传承着千年历史文脉。

活文化·润物无声

千年文脉,生生不息。古城泉州良好的文化生态成为全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去年1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包括泉州在内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列其中。

人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泉州领跑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得益于广大市民对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老祖宗留下的本土文化的热爱。千百年来,这些文化不仅给一代代泉州人带来精神享受和文化自信,还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泉州人文精神重要支柱。

泉州曾为东方第一大港,世界各地文化在此共生共荣,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老城区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缩影,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在此繁衍生息,和谐交融。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加快了泉州古城保护利用步伐,让泉州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实践取得更多实效。

再创新:非遗瑰宝绽放光彩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上个月中旬,泉州市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清源山老君岩风景区举行,数十项非遗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泉州市非遗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最新成果。活动现场,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授牌仪式隆重举行。前一阵子,泉州市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市新增38项文化瑰宝,进一步丰富了泉州市非遗体系。至此,泉州共有市级非遗项,其中,世界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34项,保护成果走在全国前列。

在这些非遗瑰宝中,有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南少林武术、德化陶瓷烧制技艺等,也有灵源万应茶、老范志神曲、泉州养生香制作技艺、针灸(泉州留章杰针灸)、泉州正骨疗法(廖氏)等,有饮誉海内外的文化名片,也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凝聚了一代代泉州人的智慧,至今影响着泉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泉州人民的文化自信。

泉州非遗保护成果全国瞩目,这些文化瑰宝也是闽南文化杰出的代表。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泉州市此前已制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规划期从年至年,分近期(年—年)、中期(年—年)、长期(年—年)三个阶段实施。目前,泉州已完成近期、中期预期建设目标。长期目标将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实现各县(市、区)有一个综合馆、一个专题馆的目标;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文化自信心明显提高,发挥闽南文化的创造力,促进闽南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两条腿走路,让泉州文化瑰宝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在泉州市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上,提线木偶书法作品《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就是创新作品;上个月下旬,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余杭赛区)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泉州南音《安平明月》参与角逐,深受评委和线上观众的好评,《安平明月》是南音创新作品,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为创作素材,展示泉州作为著名侨乡的发展历程;“南少林十八铜人”近日在家门口首次亮相,气势如虹的少林棍法、虎虎生威的少林拳法,首秀就技惊四座的“南少林十八铜人”用全新方式演绎少林功夫,展示出的高超武艺,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真实惠:文化成果市民共享

泉州市长期注重文化场馆建设,泉州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歌舞等市直五大院团均有各自专业演出剧场,泉州歌舞剧团新剧场近期也将投入使用。特别是过去一年来,泉州大剧院、东海工人文化宫、市图书馆新馆、泉州市非遗馆相继投入使用,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优质的文化发展成果,也助力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让市民共享优秀的文化发展成果。近年来,泉州市先后推出文艺惠民演出、文化惠民卡和“润物无声”系列文化主题展览等,让更多的市民参与文化建设,感受文化魅力。

这个月,泉州市文艺院团公益性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泉州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闽南民间歌舞等均有好戏上演,将陆续进行数十场的演出,大部分免费,也有一些场次是超低价格惠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泉州市文艺院团公益性文艺演出自上个月恢复以来,已举行了60余场,精彩的表演受到现场观众的好评。

泉州市从年开始推动惠民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采取政府补贴、低票价运营的模式,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现在中心市区泉州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木偶剧院、泉州嘉礼馆、高甲剧院等场所每个月均举行常态化公益性演出。全市每年惠民公益性文艺演出,从最初的数十场到几百场,年起均超千场。

与此同时,从年10月起至今,古城区先后举办近十场大型“润物无声”系列文化主题展览,包含80多个展项,邀请百余位来自泉州本土、福建地区甚至国际范围的参展人。这些展览先后吸引近40万人次本地市民及海内外游客前往参观,带动30多个民间年轻文创团队到古城创业,同时以文创带动旅游。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美誉,泉州书院曾遍布全市各地,这些书院始建并发展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两朝,这些历史时期共建有书院60多所。这些书院虽然大部分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有的至今还在影响泉州的文教事业发展。

近年来,泉州书院复建工作迎来新的东风。今年5月30日,泉州府文庙朱泗桥西北侧的正音书院正式开放使用,这是泉州启动书院复建工作以来投用的首个书院。正音书院是清雍正年间为矫正语音而成立的语音训练班,泉州共设立了4所正音书院,分别位于百源庵、承天寺、奉圣铺和铁炉铺。正音书院投入使用后,将依托府文庙的千年古城文脉,延展尚学文风,并结合“润物无声·古城悦读”公益活动推广计划等,营造千年古城、万人悦读的全民阅读氛围。同时,还将以多种文学体验为活动载体,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

泉州市正着力复兴复建中心城区及周边的书院还有10家,小山丛竹书院就是其中一家。该书院曾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泉州旧八景之首,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年),是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一所书院。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古城双修”,以“重现盛景+修复场地+服务社区”为规划理念启动“小山丛竹”复建工程,如今复建工程一期景观和建筑类修复已完工。期待不久的将来,这批书院将陆续建成开放,融入广大市民的文化和休闲生活当中。

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说,许多专家、学者十分赞誉泉州古城的历史脉络、肌理空间。被誉为“古城守望者”的阮仪三也曾表示:“满街的古厝、保存完好的城市肌理,都带给人们震撼的感觉。”

古城肌理能够得到较完整的保护,得益于泉州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路网格局的重视。据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高级工程师谢玉文介绍,泉州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后不久,就编制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随后又编制了《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古城“三片一线”(三片即以开元寺为核心的西街保护片、以府文庙为核心的中心区保护片、以天后宫为核心的城南保护片,一线即中山路)列为重点保护区,为古城传统格局、历史古迹和建筑群体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年泉州市再次修编《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古城的保护更加严格和完善。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四个层次的保护,从大到小,为古城保护加码,希望今后在有序的修旧如旧、整治更新中,更好地延续古城风貌。”谢玉文说。

活地图·草根力量

泉州是一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鲜活古城,更是一座“有情、有义、有爱心”的有爱之城。

当你行走在古城,可能会有一个“活地图”义务带你游览,有人奉上一杯免费茶水,有人予以一次详细指路,有人报以一个温暖的微笑……人,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导览讲解古迹、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出行、维护环境秩序、扶弱助残助学……这座城市的许许多多普通人,因为热爱,主动站了出来,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古城,凝聚起城市向上向善的温暖气质。

草根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

志愿者:志愿精神耀古城

“一天四场活动,满满的爱。”6月19日,泉州微公益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建福的朋友圈有点忙,当天,该协会组织了“‘粽’夏公益情暖端午”等4场志愿活动。

成立于年的泉州微公益协会,拥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余人,常年在古城开展扶弱助残助学、古迹讲解导览、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出行、维护环境秩序等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

泉州微公益协会只是鲤城区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个。据泉州市鲤城区文明办消息,鲤城区注册志愿者总数多达人,今年以来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50个左右的志愿服务项目发布。

年3月5日,泉州市“守护古城·共创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在鲤城启动,此后,鲤城区文明办又陆续推出“守护古城”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守护古城”主题由此延展开,外化成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小学生、青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市民,从各自实际出发,考虑如何更好守护古城;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发起“小手护古城”活动,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组织“寻找诗意古城”研学活动;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等组织各种移风易俗活动……

许多基层党组织、执法监管等单位,也纷纷主动将“共建共享美好古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纳入本单位主题党日社会实践中,除了鲤城区辖区内的相关组织和单位,许多市直单位也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古城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古城。

讲解员:古城文化“活字典”

近期,泉州市古城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在组织对第五届古城讲解员的考核工作。第五届古城讲解员培训首次成立英语讲解学习小组,组织有英语特长的学员约40人,学习探讨如何使用英语讲解。

为着力培养一批热爱古城、了解古城、善于讲解的古城文化使者,年夏,由泉州市古城办、泉州市旅游局启动第一期古城讲解员培训,至今已完成4期的培训考核,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古城讲解员正式受聘,成为活跃在泉州历史街巷的文化“活字典”。

古城文化爱好者陈凌滨曾分别于年、年参加了两期古城讲解员培训。第一次参加培训时,她已怀孕6个多月,顶着孕肚坚持参加培训。孕晚期,连走路都辛苦,医院吸氧,她仍坚持参加培训,直至临盆,一期不落。第二年,为了参加培训,她经常抱着才三四个月大的孩子上课。通过考核后,陈凌滨正式受聘并应邀担任过多次古城讲解。

“泉州历史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我希望有机会让更多人知道。哪怕没机会为游客讲解,给自己的孩子讲讲,培养他们对古城的感情,把文化传承下去,我觉得也够了。”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陈凌滨一样,热爱古城文化、愿意为传承古城文化出力的普通人,古城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才得以更精彩地呈现给四海宾客。

社区营造:激活社区内生力

古城是多万泉州人共同的古城,如何凝聚起千千万万普通市民群众的力量,一起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美好古城?年9月,由泉州市古城办、鲤城区政府主办的“美丽古城家园共造”社区营造活动启动,迈出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步伐。

该项目根据“培训—提案—竞赛—选点”系列流程,一批由社区干部、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士组成的泉州社区营造团队,在古城范围内自主选取街巷,开展活化文化业态、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感、增强居民凝聚力等工作,古城掀起了探索“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热潮。

如何从“要我做”变为“我愿做”,社区民众的参与性及对社区环境、文化的认同感等是竞赛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各个竞赛团队都很重视与居民的沟通交流。溪亭家婆团队牵头联系溪亭社区居民,筹集资金对社区内一处闲置小楼进行重新装修与水电布置,使其成为社区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社区营造小组的号召下,社区居民自发地修缮、整理房屋,甚至捐出自家家具,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联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这种变化令人惊喜。”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部分社造团队还一度在没有外部资源、外部要求的情况下,继续自发地进行社区口述历史、闲置资产再利用协商,或小微空间共享活化,呈现出有韧性的社区内生力量。

年11月,参加亚洲遗产网络AHN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华侨大学与京都府立大学建筑学术年会的近50位来自亚洲各国的专家学者,来到泉州,走进溪亭社区和隘南社区两处社区营造点参访。泉州的社区营造给与会专家学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奈良社造中心的二十轩起夫理事长说:“令人吃惊,泉州有许多年轻人关心古城的发展、关心文化的传承,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十分活跃,这在许多国家的古城中,十分少见。”

“社区营造”在泉州走过两年多,从改善公共生活场所,到注重邻里关系的营造、公共精神的培育,居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共谋共治共享”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爱心奉茶:一杯茶暖一座城

“天气太热了,一杯茶下肚,感觉好多了。”“是啊,我每天都会过来喝一杯。”在市区南俊路一家名为“珍豪呷”的小吃店门口,一位老人和一位环卫工人在奉茶点旁聊天。

这个奉茶点,一年天,全年无休,即便是今年年初疫情最严峻的阶段,老板泉州市第六届道德模范陈建国还是每天照旧开门,只为了奉茶。免费奉茶,他已经做了20年。“很多人都说,我自己在卖饮料,还在门口奉茶,好像很不会算账。”陈建国说,其先祖是在泉州有近年历史的名药“老范志神曲茶”的创始人吴亦飞,几代人一直在观音宫前奉茶,奉茶作为一种家风传承到他这里不能断。

西街的许水治阿婆,在西街坚持默默奉茶20多年,去世前还交代下一代把奉茶坚持下去;西街旧馆驿爱心奉茶点主人、鲤城区道德模范黄惠兰,从年夏天开始,便与老伴苏汉民免费给路人奉茶,一摆就是20年,老伴去世后,她仍坚持奉茶……除了个人奉茶点,许多单位、社区、公园、寺庙都设有奉茶点,奉茶点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古城大小街巷。

以民间自发免费奉茶、扶贫助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等向上向善的情怀在民间延续、扩散,成为泉州古城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城之韵·交相辉映

从民居建筑来说,泉州可以说是国内“最红”的城市之一。每个来到泉州古城的人,几乎都会被那一片浓烈的红砖古厝惊艳到。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闽南红砖古厝聚落列入申遗预备名录。这种建筑皆有优美舒展的屋面曲线,红砖白石,燕尾脊如翚斯飞,雕饰文光艺彩,独树一帜。她们或在闹市中熙熙攘攘着,或在街头巷尾悠哉地疏落着,但都极为含蓄地表露着自己的魅力。打开红砖厝的宅门,那便是一方和谐、秩序,充满理性与智慧的天地。在不动声色的观察之下,你也许更能体会闽南人丰富的生活层次。

一砖一石皆有故事

顺着古城小巷里青石板的指引,游人很容易被吸引到泉州城内大小不一、格局却极其相似的红砖古厝中来。这些始建于明清时期甚至更加久远的厝宅,有着禇红色的、古色古香的旧意。触摸那些温润的白石基、红砖墙,眼望厝居层叠进深,你会感受到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花一木似皆有故事,不妨放下世俗烦躁的心情,与身边的建筑艺术不期而遇,与泉州古城的故事欣然相逢。

城市建筑不仅是一城百姓心灵栖息的港湾,它还是一种文化“容器”,形塑了一座城市的外在风韵。可以说,泉州红砖建筑有能量、有气质、有内在空间氛围,集中展现了泉州人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其红砖建筑特色正是对闽南地区建设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最佳利用。闽南红砖建筑产存至今,已成为中国大地上一种难得的特殊建筑范例,与“闽南语”相似,其根源来自中原地区,却又生发而成一种令人啧叹不已的独特文化。

泉州民居建筑不光有“宫殿式”的大厝,还有土楼、木楼(吊脚楼)、洋楼(骑楼)和蚵壳厝等,在建筑分类上则还有宗教建筑、宗祠家庙等,它们折射了泉州人多元的文化与生活。

一红一白色彩浓烈

再看如今泉州古城内的西街,厚重的历史底蕴随着时光的推移,深镌于这条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街巷的肌理之中。古刹开元寺、巍峨东西塔,坐拥一派肃穆之气,而那些古大厝、名人宅邸、商铺货摊,以及出砖入石的宗祠家庙,更多的是升腾着繁华的人间烟火。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勾兑出别具闽南味的活色生香。

闽南红砖厝的红,实际上是一种先锋式的“红”。在中国古代,建筑如同服饰一般,是高度礼制化的事物,有严格的身份等级规定。如《宋史舆服志》对一般宅制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但长期从事海外贸易,眼界开阔、勇气十足的闽南人,破除了封建陈规,他们毅然把红色塑造成一种家的颜色,也把红色添入最深的梦里。这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红,也是一种温情脉脉、深入骨髓的红。

闽南红砖厝也不光是一种红,在建筑立面上即有红、白、青、灰等诸多色彩,它们层递出现,支撑着各自不同的“舞台”与追求。传统闽南古厝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弯曲的屋顶、高翘的燕尾脊、色彩斑斓的红砖白墙、花枝招展的剪瓷与彩陶,张扬着闽南建筑的特有风格。

一脊一墙独具匠心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蕴涵博大精深的多元传统文化。营造过程充分展示了匠师对于地理堪舆、宗法礼乐、风情信俗、班门科仪等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匠师掌握营造工法技术的同时,还须熟知其中的文化,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据《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一书介绍,闽南有“皇宫起”的独特建筑形制,在这基础上也衍生了营造技艺上的一系列独创。闽南传统建筑独具双曲坡屋顶、燕脊高翘、“运落”舒展的特征,由此衍生出造型工艺上“升山”“举圻”“暗厝”等独特技法和“造脊”“造规”上的特殊工法。此外,在建筑的立面上,设置“塌寿门路厝”,别具一格,展现了奇巧的工艺。

闽南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木构造上多为穿斗式,也有和抬梁式混合运用,所不同的是独具地域特色的“穿斗网状式结构”,形态美观,受力分布均衡,具有“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网状穿斗结构和精妙的“蜘蛛结网”藻井、“飞天斗拱”等构造特点,包含着独到的营造技艺。“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是典型闽南传统建筑的真实写照。石木雕刻已不再是一般的装饰,而是与红砖建筑的造型结构、建筑文化、艺文表现密切相关。

正因古时福建与中原相对隔绝的地域环境的限制,业已形成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技艺得以较好保存和传承。除了大木结构、墙体砌筑、屋面铺装等建筑做法和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外,剪粘、灰塑、髹漆、彩绘等技艺也十分丰富。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建筑技艺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一草一木诗情画意

泉州古城不只有沧桑感,它也随处充满着诗情画意。近些年来,泉州积极推进“古城植绿行动”,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百姓导向,力求做到“推窗见绿、转角有绿、深巷有花”,显著提升了老城区的绿色宜居品质。“古城植绿行动”注重空间布局、实用性、树种选择、重要节点打造等方面的科学统筹。在空间布局上,对视线所及的道路及边角地、闲置弃置地、硬铺地和老化绿地等加以利用,进行路面破拆和绿化,建设小绿地,营造微景观,增添街头绿意,提亮城市街景。在实用性方面,新增树池结合坐凳进行设计,供市民群众休憩、活动使用,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打造休闲空间,让市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在树种选择上,遵循自然、生态的理念,保留原有乔木,增加种植白玉兰、朴树、石榴及红果冬青等乡土树种,均为深根性,对房屋不会造成破损。在重要节点打造上,结合古城区的特点,突出体现闽南元素。在南俊北拓示范段的“闽南小埕院”口袋公园,就格外引人注意,以绿地、铺装结合泉州记忆特色立体残墙的形式,打造闽南埕院式的游憩空间,已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网红”打卡点。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因“泉”而名的泉州,是滨海城市,海岸线绵长,城区又有晋江、洛阳江环绕,大小内沟河穿行。近年来,泉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连通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目标,加快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建设河湖连通工程,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水土保持和山体修复等力度,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努力将城市打造得江清、水净、岸绿、景美,也为泉州古城注入生机与活力。

通与达·多彩便民

尽精微,致广大。泉州古城千年的文化遗存,藏在每条老街深巷中。如何改善古城内的公共出行方式,打通古城交通“微循环”,让古城可触可感,一直是泉州各界着力在思考解决的问题。

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公交“小蓝”、社区巴士“小白”、自行车“小黄人”、三轮车“小红”等“多彩交通”。经过两年多的分项实施,目前泉州古城内基本构建起“公交慢行”“多元文化、多彩交通”的公共出行体系。

多彩交通延展了古城的气韵,让旅游者可以放慢脚步,获得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可以近距离触摸有温度、有情怀的泉州古城。

慢行体系多元代步

“我不懂我们槟城为什么不像泉州这样采用‘小白’?我们落后了。”去年11月,出席亚洲遗产网络AHN国际会议的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前主席邱思妮女士,对既节能环保、又能自如地穿梭往返于古城街巷的社区巴士“小白”赞叹不已。在这场活动中,代步、赏景两不误的“小白”,成为50位与会嘉宾们喜爱不已的小清新。

除了“小白”,如今古城内穿梭着的,还有纯电动车“小蓝”、公共自行车“小黄人”、公共三轮车“小红”……无论你想到达古城哪个角落,都可以有N种选择,漫游古城,悠然自在。

就在几年前,交通还是古城的一个痛点。古城内鱼骨状街网密度大,但许多道路系统和街巷空间在小汽车出现前就形成,连通性差。以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出行大多靠走路或骑自行车,交通不成问题,但随着时代变迁,车多游客也多起来,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古城内的居民天天苦于堵车;很多深藏在小街巷中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只能通过电动车、自行车到达,外地游客缺乏合适的交通工具,很难抵达……

最初,有关部门采取拓路腾空间方法,但随着车辆越来越多,发觉这条路根本走不通。如何让古城恢复往日的人来人来、有序宁静?关于古城交通的规划组织一直没有停歇。基于保护古城、古城道路条件及古城区内市民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根据城市双修与古城交通提升规划发展需要,泉州市绘就了构建中心城区“六位一体”(即常规公交小型公交电瓶车公共自行车公共人力三轮车公共停车场)公共交通服务配套体系,打造出一批彰显泉州古城文化底蕴的公共交通工具,形成“多彩交通、多元文化”特色的古城交通发展蓝图。

经过两年多的分项实施,目前泉州古城内已基本构建起“公交慢行”“多元文化、多彩交通”的公共出行体系。

“蓝白红黄”多彩竞发

今年“五一”期间,曾经承载着数代泉州人记忆的载客三轮车,以更加时尚、美丽的形象重返古城。红白相间的车身、四角砖红色的遮阳棚、古朴舒适的木质座椅,加上刺桐花、鲤鱼、东西塔等有着浓郁“泉州味”的文化元素,“小红”成为人人争相乘坐拍照的“新网红”。

“小红”出现之前,她的几个小伙伴们已逐步走上街头。为完善古城旅游配套,助力古城旅游发展,提升古城交通微循环,近年来,泉州市积极探索多种微型公共交通工具在古城内的运用,大大缓解了古城交通拥堵的问题,为市民、游客漫游古城打通“最后一公里”。

最先出现的“小黄人”,于年6月亮相泉州街头。此后,站点密度和租赁系统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小黄人”已在古城区布设站点95个,投入车辆辆,站点使用次数累计万人次,平均每日租赁次数约1.5万人次,平均日周转率5转。

为实施古城保护、大型公交车逐步退出古城区内提前做好运力补充,年10月起,社区巴士“小白”率先在全省推行块状经营模式,截至年6月,“小白”客运总量多达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期间月客运量高达6万人次。

年底,泉州公交集团率先在全省投入辆纯电动公交车“小蓝”,截至目前,共有1辆纯电动公交车,途经泉州古城公交线路42条,大型公交车退出泉州古城,中小型纯电动公交车进入服务,进一步改善了古城内的空气质量,保护了环境。

贴心满足多样需求

这些古城里穿梭的精灵们为了更好服务游客,各项技能日趋成熟,愈加智能化。

为了满足古城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和乘坐舒适感,“小白”几次变身。年,泉州市公交集团特地为“小白”采购并安装了皮质坐垫和靠垫,新增透明遮雨帘、遮阳幕布,全车前后配灭火器,提高车辆安全系数;年1月起,“小白”约租平台正式上线官微,市民和游客可通过“泉州公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