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彭忠彦陈素贞)庙下镇的山水文化特点可概括为:三山(玉羊山、长寿山、盘龙山)传奇飞神韵,三水(汝河、玉女河、荆河)潆绕文脉长。
汝州八景之一玉羊晚照
一个成语“叱石成羊”,成就玉羊山历史文化名山地位。玉羊山位于汝州市西北部,海拔米,为汝州市西北部最高峰。“玉羊晚照”是古代汝州八景之一。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记载:“玉羊山与柏崖山两峰对峙,中间荆水通焉。荆水源出于此,其在山之阴者曰金马泉。此山旧名金华,俗传,自黄初平‘叱石成羊’始改今名。州西三十七里,见八景。”
“玉羊晚照”为玉羊山一大自然景观,形成于远古造山运动。作为景观之名,滥觞于晋黄初平“叱石成羊”的传说,定名于元代汝州梁县进士张政的《汝州八景》之诗。“玉羊晚照”从传说至定名,已有多年的历史。
“玉羊晚照”是道教信仰的产物,是文人雅士闲情逸致而观赏到的情景。也表明庙下镇神沟村一带很早就有道教文化的濡染和熏陶,道教信仰深远而厚重。
戏剧《柳毅传书》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山的魅力。
在玉羊山坡西角半山坡,有一个小山村叫刘张沟村。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处形象逼真的巨石围墙,叫“石羊圈”,可惜的是石门被炸毁了,现四壁无门,传说是龙女圈羊的地方。石羊圈下面是一块巨大的“钟鼓石”,用石头击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这是龙女发现野狼从狼洞沟方向奔来吃羊时报警的“钟鼓石”,其声洪亮如钟,加之山沟的回音,惊天动地。羊儿听到报警遂化作白石隐身,野狼也常被玉女撞击钟鼓石发出的巨响吓破胆,不敢贸然前行,羊群安然无恙。石羊圈的东南方有一个天然的“石羊夹(足)”,惟妙惟肖,是头羊留下的遗迹。村民世代口碑相传此地是戏剧《柳毅传书》故事的发生地。
在如今流经刘张沟村的玉女河段,还有龙潭、玉女洗脸盆等名字和实物。和这些相佐证的是玉女河两岸山坡和山崖上的象形物,“玉女梳妆台”“钟鼓石”“石羊圈”“石羊夹”等。看不完的玉羊山风景,说不尽的玉女河故事,品不尽的玉羊山文化。
一山四名字,名名写风流。玉羊山,又名玉皇山、禹王山、药王山。玉羊山的来由前面已备述。
玉皇山名字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种说法是:玉皇大帝厌倦了天庭的生活,遂带王母和三女儿下凡人间。玉皇大帝看中了此山盛景,一切烦恼烟消云散。玉皇大帝在此山停留三日,后因天庭要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此山。从此这座山就起名为玉皇山。二是因刘秀在此山建玉皇庙而得名。据民间传说,东汉末年暮春的一天,刘秀摆脱王莽追兵来到此山下时,人困马乏,正准备驻马歇息之际,忽然看到一股青烟环绕在此山上空,于是驻马感叹曰:“此乃玉皇大帝赐的风水宝地也!”刘秀下马徒步上山,亲自搬运石块垒砌起了一座小庙,并名曰“玉皇庙”,山随庙名。后来,人们在此庙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大庙。再后来,玉皇大帝感其百姓上山烧香之苦,一夜之间把庙宇搬到山脚下了。第三种传说是:唐朝年间,军师敬德路过此山,闻听此地要出真龙天子的民间传说。登山望气,断定此山果为真龙降生之地,不仅要出皇帝,而且还有“娘娘”(皇后)、系列将相帮扶,为龙兴之地。于是奏明皇上后,就以挖金子为名挖断了龙脉。至今这里还有“断君坡”的地名。敬德挖断天子风水地,真龙未出就夭折了。可是,君王未出军臣出,几名大将成了英豪。当地流传有顺口溜说:“……胡庄出个胡大墙,力大无穷太奥妙。单手举起千斤石,双腿赛马百里跑。赵沟出了赵神仙,掐指一算石头跑。神沟出了李作宽,武林高手江湖道。小山出了武老三,泰山老君他敢敲。梅庄出了真梅娘,赛过贵妃数她俏……”千百年来,在汝州地区普遍流传着这个“假帝王将相”的传说。
禹王山,因传大禹治水时曾登上此山而得名。龙门未开,伊河堵塞成湖,经外方山与箕山中间地带流入汝河,此一片区域号称汝海,汝河水量增大称为“汝阳江”,而后大禹凿龙门,伊河经伊阙入黄河,不再流入汝河,汝河水量减少,因此就有了“打开龙门口,撤干汝阳江”之说(汝阳江是指伊河汇入后的汝河)。
药王山,因唐代汝州梁人孟诜在此山采药济民而得名。此人高风,官及凤阁舍人,掌管进奏,却不媚权贵。武则天赐银有假,他也敢揭穿。孟诜在神龙(公元-)年间告老还乡,退居伊阳山地。因喜好岐黄之术,曾与药王孙思邈有过深交。退隐之后,遂采集草药,悬壶乡里,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食疗本草》。
道学渊薮盘龙山。盘龙山位于庙下镇神沟村,紧傍玉羊山,因山势状若一条盘龙而得名。山顶建有一座老师庙,相传是广成子布学论道的地方。
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庄子·在宥篇》记载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事情,展现道家对道的认识及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展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成子居崆峒山,常带弟子在盘龙山上石筑小屋内讲学布道。后人为纪念广成子,遂建庙名曰“老师庙”。盘龙山可谓道教的渊薮之地。
长寿山是庇山(牛脾山)的余脉,它就像一条长龙,盘旋在汝州庙下镇境内,呈东北西南走向,逶迤绵延30余里。庇山是龙头,高高昂起;卧龙岗是龙身中部的隆肌;其尾部缓缓延伸至庙下湾子街和吕庄南的汝河之中。
长寿山西侧的湾子村内有“迎凤岭”,下有“皇冢”,百姓名其曰“蜜蜂谷堆”。据传,在皇王尚未出世之际,即被斩断龙脉,灭了一枕黄粱,空留一片惆怅。残留的“皇冢”也在修建焦枝铁路时被毁。
长寿山还是一座传奇之山。据传,戏曲《长寿山》(也叫《陈奎赶鹿》)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陈奎带箭、神鹿神性、圣庙神灵……长寿山上演绎了一曲同保幼主的忠良故事。
汝河(庙下镇橡皮坝)
汝水从庙下镇杨庄入境,流经文寨、湾子、春店等村,在庙下境内流程9公里。汝水是生育人类的母亲河,也是中华诗歌的源头之一。被载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汝坟》,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歌咏汝水两岸风土人情最早的一首诗。“湛湛清流九曲湾,浮沉澈底似拖蓝。扁舟一叶无人系,风动横移向碧滩。”张政的妙笔写尽了古代州西“汝水横舟”的风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如此千古不朽诗句的刘希夷出生于庙下镇刘家拐(今庙下村),是吮吸着汝水母乳长大的唐初诗人。刘希夷24岁时与其舅父宋之问同登进士榜。但不愿为把持朝政的武后集团效忠,遂辞官不干,由中原入蜀,又经三峡沿江而下直至扬州、苏州。在这次长途旅行中,他写下《蜀城怀古》《巫山怀古》《春女行》《江南曲》等名篇。
汝水河畔的庙下古镇还与洛阳牡丹结缘。刘翔、许晓帆编著的《牡丹大观》载: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拐。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做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重瓣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玉女河发源于玉皇山和盘龙山之间,自北向南贯穿庙下镇境。全长7公里,流经神沟、宋王村、于庄、胡庄、乐寨、庙下、杨庄,注入汝河,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
玉女河的名字源自“玉女下凡”的传说。玉皇大帝的三女,怜惜玉皇山下遭灾荒忍饥挨饿的苍生,把天宫中的羚羊偷偷推下凡间,羚羊落在玉皇山上,变成满山的白石头。三女又偷走天宫中的神鞭,悄悄下凡人间。用神鞭鞭石活羊,把一部分羊儿分给灾民食肉活命,另一部分由自己放养繁殖继续施舍灾民。玉女常在山下的一条河水中放羊、饮水、洗浴,后来这条河就取名叫“玉女河”。
玉女河流经下游的庙下镇,流出了一个“荷包牡丹”的美丽传说。有一位名叫玉女的美丽姑娘,天生聪慧,心灵手巧,每月为在塞外充军男人绣一个荷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聊作思念之情。久而久之,荷包成了串,变成了荷包牡丹。来自洛阳古城牡丹两个品种的传说,竟然都与庙下古镇的美女有关,不禁让人遐思万千。
再说荆河———荆河发源于伊川县马铃山和登封市十村,流经古荆阳寨(现关帝庙村),和满泉河汇流,名为荆河。下游从许寨、春店街之间穿过,东折至杨岭东北汇入北汝河。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荆河流淌着孝道文化的乳浆。
过汝州城西20里,有一个傍荆(河)面汝(水)的村庄,名曰“春店”。春店村位于许洛古道上。不知何时,有人在此开起客店,生意非常兴隆,店铺越来越大,不仅行人可以食宿,车马也可寄存喂养。客店大门外,沿路栽植一行白椿树,枝繁叶茂,甚为壮观,更是客商行人乘凉拴马歇息的好地方。这家客店不仅生意红火,而且由于椿树而蜚声遐迩,人们把客店唤作“行椿店”。后来,行椿店前面的道路两旁又建起许多店面铺设,各种生意逐渐兴起,形成繁华的大街。渐渐地,围绕客店形成了名气颇大的村子,人们便把村子称为“行椿店”,民俗谓“春店街”。
明代戏曲家高濂所著经典传奇名曲《节孝记》,唱遍大江南北,曲中所歌颂的元代著名孝子黄觉经,千里寻亲就是在汝州春店找到母亲的。道光《汝州全志·卷之六·人物孝子一》载:“黄觉经,江西南城人。五岁因乱失母。稍长,誓天诵佛,愿求母所在。渡江涉淮,行乞而往,备历艰苦。凡三十八年,至汝州春店遇之。元至治中旌其门。”
古镇庙下的山水文化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结晶,在物态形式上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和谐统一为特质,构成一道闪耀着独特地域特色的山水文化风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