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诗词大会播出后,很多观众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选手好歹也是挑选过的,为何经常会答错一些挺小儿科的题目。

其实作为一位一线教师,笔者倒是认为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一方面,现场答题受到了时间的限制;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这就是为何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也会有写错简单汉字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注重理解,不然很多背得滚瓜烂熟的诗词,也会理解错。

随便给大家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诗词大会曾考过一次“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是小学课本里的诗,结果却有31人以为“葵”是向日葵。而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的“绿蚁”是什么,也是难倒了很多人。就连李白的那句“我辈岂是蓬蒿人”,都有34人不懂什么是蓬蒿人。

如果这些题还算有点儿难度的话,那本期笔者就跟大家说一个关于《琵琶行》的题目,错得就让人有些不解了,大家且看题目: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谁?

A.刘禹锡B.白居易C.元稹

说起来,这应该是一个送分题。一来,这首《琵琶行》身就是唐诗中的绝对经典;二来,这一句又是《琵琶行》中的名句,是这首诗的结束语。

很显然题目的答案应该是B,江州司马指的就是作者白居易本人。但谁能想到,这样的题居然有15人答错。节目播出后,面对这样的错误率不少中学语文老师表示无语,感觉当年自己都白教了。可见,虽然很多人会背这句诗,但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它。连字面意思都没有理解清楚,就更别提这14个字的艺术魅力了。

《琵琶行》含序言一共是多个字。其中金句很多,比如叙事性很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动词用得很到位的“轻拢慢捻抹复挑”、概括性很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千古名句,都是文学性很强的。

相比之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14个字,单独拿出来似乎只是简单地叙述自己哭了这件事,没有比喻、典故,也没有什么想象力。那它到底美在哪里呢?笔者把自唐代以来,数位名家的观点概括了一下,得出了它的两个厉害之处:

首先,就是选择了用“江州司马”来代替白居易、乐天居士等其它说法,来指代自己,这是极有水平的。写这首诗时,强调自己是被贬至江州,并当了一个司马这样的小官,就是为了说明自己之所以会对琵琶女的身世那么感同身受,就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天涯漂泊的失意人。这就让前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有了落脚点。

其次,刻意强调“青衫”,也是很高明的。青衫在古诗词里往往就是用来形容落魄书生、被贬的低阶官员,所以诗人的苦楚中也有仕途不顺的无奈。后来,元代戏剧家马致远还专门根据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这次相遇,编了一则名叫《青衫泪》的杂剧。自此后,青衫泪也成了文学史上一个经典意象。

这样一解释,大家就能明白,为何这看起来很简单的结束语,能有这么强的艺术魅力,多年来备受推崇。简单朴素的字眼里,藏着深厚的文字功底,这也是白居易被尊为“诗魔”的原因。

这样的题都答错,确实让人无奈。但事实上,这个名句在诗词大会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它另一次出现时,是考“青衫”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样也有很多选手答错了。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些题不过就是抠一些小细节嘛,咱们何必那么有“强迫症”?但很显然,如果无法理解这些,就不能算是真正地读懂了这个千古名句。

这一点,教育学家们是很清楚的。所以在年的高考中,也恰恰考了白居易这个千古名句,是一个分值不小的填空题。如果理解不了,这个分肯定是得不到的。

事实上,这种“抠字眼”的题目,不只是一次出现在高考了。只要求死记硬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考试考的就是理解力。年的高考作文,考的是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见解,这其实也是考对古文的理解力。同时,杜甫、王昌龄、苏轼等人的经典作品,也都成了高考题。

很有意思的是,这些题目诗词大会都是涉及到了的。所以对于有盲区,需要查漏补缺的朋友,笔者给大家推荐这套《诗词大会》全集:

这套书一共是8册,总价不贵,只要69元。要升学的孩子们用它,能迅速找到学习死角。而诗词迷们用它,也一样能对诗句有更深的认识。曾有家长问余秋雨先生:“有没有必要让孩子们硬背古诗词”,余老的答案是:“拥抱古人的情怀才有意义,不然是浪费时间”。我相信这句话,对所有人都适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