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疯颠的早期图片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8050.html

要说我们平湖风景最优美的地方,那肯定就是原来的乍浦了。有山有海,山虽然不太高,可是有众多的景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和老百姓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可惜,绝大部分今天我们已经无缘得见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当年乍浦到底有哪些美景吧。

先来看看最出名的山。

现在,我们常常说乍浦有九龙山,可是,九龙山这个名字是我们后人给的,历史上,乍浦的九山并没有九龙山这么个统称。而且,不同的志书对具体的山记载也略有出入。不过,最出名的这几座山一直都是这么几座,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古代最出名的自然是陈山了。

不过,陈山的另一个名字更为好听——龙湫山。

据记载,龙湫山高八十一丈(现在测出来是米),周围一十五里,比旁边其他山都高,因为山上有龙湫,水旱不竭,所以山也因此得名。乍浦其他的山都没什么泉脉,只有这山比较多,还不止龙湫一眼呢。

龙湫泉,在半山,泉水清冽,从石罅流出,用来煮茶极好,还相传以龙湫泉水洗眼能明目。但是因为地势原因,取水不容易,所以大家都极为珍视。明朝时,孝廉冯茂远想用竹子将泉水接往寺庙,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就筑石开路,方便了大家取水。龙湫泉前本来有个瑞泉亭,清代时就已经废了。龙湫附近还有龙母冢、盘陀石(二大石相矗,高都超过两寻,一寻是八尺)、洗儿盆(洗心泉)等胜景。

《一统志》中是这么记的:“山半有灵湫,白龙所窟,水旱不涸不溢,又有龙母冢,其旁有磐陀巨石。相传白龙以三月十八日生于吴之阳山,归藏其母于此,故每岁是日阳山及此山,多云雾晦暝,雷雨之变”。

顺便说下,陈山上的这些关于白龙啊、龙母啊的景观及传说,实际上并非乍浦独有,宋代江浙地区有白龙母信仰,所以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说。

乍浦龙湫山的传说大都和求雨有关,龙王、龙母两殿的来历很值得说一说:龙祠其实唐代就有了。宋崇宁三年(),赐名“显济庙”。绍熙年间,海盐境内大旱,知县李直养只得跑去祈祷龙君。精诚所至,竟然得到一条小龙,于是他带着这条小龙回到县衙,设醮坛祭祀,结果感应道交,天降大雨,旱情迅速得到缓解,海盐境内大丰收。皇上自然高兴,下令封龙君为“广惠渊灵威祐侯”,封龙母为“庆善荐福夫人”。为了感谢龙君的好生之德,李直养又翻修龙王、龙母两座大殿,装置龙君像,并在墙壁上绘制各种龙纹以扬龙族神威。

与龙湫泉遥遥相对的还有一眼凤眼泉,涓涓不绝。

在山的最幽静的地方,面山对石,有个积翠轩。半山腰,有翠微石掌,也就是数块大石拔起如指,如果在积翠轩中望过去,高矗空中,历历可数。

陈山顶上海有涵空台、一览阁。所以,陈山山顶是比较平坦的,大概就是因为原来有这两殿的缘故。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文人墨客写出陈山题咏、游记无数,将龙湫山概括出八景“平林烟径、天际云帆、南海秋涛、西峰晓月、翠微石掌、赤峡龙湫、孤城暮霭、万壑松声”,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一读。

要说现在乍浦出名的,可能是汤山,因为有汤山公园吧。如今,汤山上复建了一所寺庙“瑞祥寺”。

瑞祥寺历史还是非常悠久的,最早建于宋代,是当地一个叫王熟的人舍宅为寺,原来位于离汤山顶不过百余步的地方,周围林木苍翠,郁郁葱葱,面朝大海,景色优美。但是明朝嘉靖年间因为倭患所以移下来了。瑞祥寺因为离城市近,所以香火一直都是比较旺的。

瑞祥寺下有池水一浤,不大,以前不知叫什么名。清代时,有人在里面养了几条金鲫鱼,开始管这池叫放生池。

汤山东曾有人建有听松室,面对青松白石,环境幽致,不过时间不长就废掉了。听松室的左边有无欲泉,这泉并非原先就有的,无欲泉的来历还是很神奇的,据说听松室建成后,僧人苦于没有水,正好有个叫“无欲”的擅长青囊术(古代民间研究天道、地道和人道关系,教人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为人类养生送死服务,达到天人合一、趋吉避凶、改善人生目的的一门绝学)的僧人到来,他断定:此地当有水。在他所指的地方挖下去,果然有一股清泉清泠不绝,因为无欲禅师的缘故,这泉也就被称为“无欲泉”了。后来,听松室废了这泉还在。

不过,汤山当年最出名可不是景,是什么呢?——丛冢。

汤山的丛冢并不一般的丛冢,是义冢,体现的是当年一位知县李直养的一片仁心。南宋时期,我们平湖还属于海盐县,很多地方濒临大海,风浪过后,常有溺毙的尸体乘潮而来,暴露海滨。当时的海盐知县李直养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官员,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又痛心又悲哀,就在汤山建造了公共墓地,由就近的僧人管理。墓地约五亩,因山势高下,分为三级,四周围以土墙。为了不增加全县老百姓的负担,李直养还上书请求丧葬费用,上司也感慨于他的仁心,慨然从之。不到一年功夫,义冢已埋葬一百四十六人了。

李直养的义行善举也一直被老百姓铭记在心。

雅山又叫“惹山”“瓦山”,雅山比陈山小,高五十丈、周六里。雅山出名在于它的“十景”,《至元嘉禾志》是这么记载的:“山多怪石,俗呼惹山。又云瓦山,后地中得砖记,知是雅山云。山有十景:一天马峰、一梁石峡、一游仙洞、一头陀石、一一脉泉、一南极峰、一望仙岭、一万岁岩、一龟石、一端石。石黑色如铁,山本产铁,烹冶者以不当炉鞲费,幸免伤凿。童无草木,远望苍翠,意金气故然。”这段除了告诉我们雅山有哪些景之外,还告诉我们不要觉得矿藏什么的离我们很远,其实雅山是产铁的,不过由于铁的含量实在是不高,冶炼成本又高,所以如果开发的话,是非常不划算的,也因而,雅山得以保全。但是远望雅山,还是有一股金气的(金气指金属气)。

一脉泉在雅山东麓的平地上,大旱不竭,远近百姓都来此汲水。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可能风吹雨打的缘故吧,到了清代,大家基本就分不清头陀石、端石、龟石到底在哪里了。最可惜的是头陀石,本来据说还是非常形象的,但是万历末年的时候,有个叫郭绍仪的,因为要修筑自己的园子,就把这头陀石给凿去一部分布置自己家园子了,所以雅山上的头陀石就只剩丈余了。

雅山最为惟妙惟肖的是天马峰,这个大家可能都见过老照片,自下仰观,真是石形如马。

雅山东麓原来有顾相公庙。这庙祭祀的顾相公,是上海人,据说有伏虎之异,所以大家还在神案下做了个假老虎。顾相公庙香火非常灵验,所以一年四季祷祭不绝。庙后来本来有楼,后来做了大士殿,左边还有个关帝庙。门外有两颗巨大的沙朴树,阴森古拙,在树下休憩最好。

雅山西麓山形如伏狮,所以上面有个庵,就叫狮子庵,这个庵也是顾相公庙的僧人创的。后来有个乍浦当地人出家为僧,就把自己养母安置在这个庵中,还募集了四大橱藏经,想要创建藏经阁。可惜,没有实现就去世了。

苦竹山高七十丈,周围五里。

苦竹山之所以叫苦竹山,就是因为这山上产细而繁的苦竹。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苦竹山当年算是军事重地了。山麓正对着潮水有巨大的磐石,所以也是防汛船停泊的地方。同时,也是每年备兵使者(官职,明代地方官制系统中,按察使的属官有兵备副使和兵备佥事,“备兵使者”就是兵备副使或佥事的雅称,这一官职只有明清才有)阅武的地方。场面非常震撼,明代胡震亨写的《海盐县图经》里对此的描述是:“千帆饱风,万橹棹雪,腾波啖浪之士声振空谷”。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天妃宫就是在苦竹山。天妃宫并不是乍浦所独有的,边海地方很多都有,《一统志》记载:“圣妃,莆人,宋都巡检林愿之女,生而神灵,能言人祸福,没为海神。宣和中,路允迪浮海使高丽中,流风大作,诸舟皆溺。独允迪所乘舟神降于樯,遂获安济。历代累封至天妃,洪武、永乐中两加封号,凡边海处,皆祀之,颇著灵异。”这里说明了天妃宫祭祀的是宋代福建巡检林愿的女儿,她生来就能言人祸福,后来不幸去世成为海神。一般沿海地区都会供奉她,据说也是非常灵验的。每年八月十八,去天妃宫看潮的男女也如潮水般,被挤落的首饰之类随地可捡。

天妃宫东边是筹海堂,备兵使者祭海后就在筹海堂宴请参戎。

筹海堂东边是天风海涛轩,也就是操江亭,看名称就知道这就是备兵使者阅水操的地方了。

天妃宫西北平坡上有竹林庵,庵名还是因为山上有竹林而来。

天妃宫后面有竺道人墓(竹道人墓),这里倒有个非常神奇的传说:天妃宫里有个出家的道士名英,是宁波人,老持斋素,死之日,托梦给林埭清溪的林思岩,说,我是天妃宫竹道士,今天要到你家来了。林思岩非常惊异,等到天明,马上派人去天妃宫问有没有这么一位道士。回答是刚气绝。等到派出去的人回到林埭时,林家已经产了小男孩,于是,乳名就叫英,大名中芳,号佩兰,后来官至太仓州学正,回家塑了自己前世道人像在天妃宫,也时时扫墓增土。

不过,这应该只是个传说吧。

独山现在如果说算乍浦景观,可能大家会不同意,不过,没办法,独山历来是被列入乍浦九山之中的。

《四库全书》中收录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的《乍浦九山补志》,里面列举“九山为:雅山、苦竹山、汤山、观山、龙湫山、晕顶山、高宫山、益山、独山也。”

独山为什么叫独山?这是明摆着的,“孤峰崷崪,若遗世离群而独立者”,所以就叫独山了。

独山高五十丈,周围六里。

独山是海防重地,上面有烽堠,以前还有盐场。

独山山脚有白沙泉。这白沙泉是这样的:“色甚白,在平地而坎,常盈,异于他井,亦中烹点,稍逊于龙湫,而比肩于一脉。”白沙泉是在平地上的涌出的泉水,也是常年不竭,也可以用来煮茶,水质虽比不上龙湫泉,但和一脉泉差不多。之所以叫白沙泉,可能是因为:“每越一夕,泉面白沙一层。”

独山北有沙井庵,松竹葱茏,景色幽致。沙井庵在乍浦东面一带的佛寺中可以排第一了,栋宇清净,供的是观世音菩萨。

独山北百步左右的地方,还有烈士大王庙。这烈士大王指的是谁,大家谁也说不清了,反正这庙宇所处偏僻,本身也算荒陋。

从独山去往梁庄的路上有三将军庙,里面祭祀的是当年齐国的三位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崇祯时,有个参将江之清,是个勇敢耿直,声誉很好的人,他这年来到梁庄驻防,去谒见三将军庙,见神像都已经破败,就想重新修缮,于是问僧人需要多少钱,僧人说十两够了。但是因为事务繁杂,回去后就忘记了。忽然有一天晚上梦见三个金甲神人来拜见,而且问他:“公忘前盟耶?”江之清醒来觉得诧异,猛然想起了自己以前的承诺,于是派人拿钱去庙里,命立即装塑神像及牌位。据说江之清还为之题写了庙的匾额。

俗话说:“患在海,防在山也。”作为自古以来就是海防重镇的乍浦,山虽小,但关系也是极为重大,明清时,在乍浦群山上建有烽堠五座,分别在独山、高公山、陈山、观山和雅山。还有分散的山寨二十二座。

观山也叫官山,俗称灯光山,高四十丈,周围四里。因为山有两个顶,也就是两个峰,所以也叫内观山、外观山。

观山西麓有个青龙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观山的两个顶,就好像龙的两个角,不过青龙观存在时间不是很长,后来就倾圮了。崇祯五年()五月,当时有个松江的和尚想扩建,挖地时铿然有声,再挖下去居然是个古墓,上圆下方,墓砖都长尺余,砖侧有“晋咸和元年八月十五宜侯王作”字样,从时间上看,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于是,县令禁止再挖,青龙观的扩建工程也就不了了之了。

晕顶山高二十丈。晕顶山的特点是顶平,民间传说当年“秦始皇东游经此,试剑晕其顶于海”,所以,就叫晕顶山了,山下海边那些小石头,即是当年的顶。通俗地说,就是晕顶山的山顶让秦始皇试剑给削了,掉下海边了。所以,在晕顶山上有试剑石,就是当年秦始皇试剑之石。

高公山,也叫高宫山,高八十丈,周围八里。高公山在乍浦群山中算高的,只比陈山稍微低点。

高公山南麓有海会庵。海会庵的来历也不一般,万历末年,有远方僧人携带观音大士像云游到此居住。这个僧人很神奇,据说“有草一枝,土人病来卜者,僧卜草与服之即愈,远近传骇,遂争施成,庵名海会。”用一根草就能治病,这简直就是妖术了,于是,县令罗孝可赶走和尚,将观音像迁到了县城的德藏寺。后来,有个了心和尚又把观音像迎回来并募建了两间大殿,香火极盛。

反正,那些形家(为人选择宅基、墓地为业的人)都说高宫山海会庵的左边有吉壤(风水好的坟地),于是松江陶龙徵卜葬于此。旁边建了几间耳房,也算是幽静的胜地,不过后来就零落了。

益山高二十丈,周围四里。山下有俞天宅,地基高出平地数尺,大概有一亩多光景,据说以前挖出过金佛,可能原来也是寺庙,不过后来就变成老百姓们打柴放牧的地方了。为什么叫“俞天”?就是因为挖出过金佛,估计这佛是韦陀,俞天就是韦陀。

如今我们再去乍浦的群山游览,当然不复昔日的景致,不过,如果你愿意细细找寻,说不定,还能找到些蛛丝马迹?

说起老虎,你会想到什么?如果告诉你,平湖地区以前是出现过老虎的,你是不是很难相信?

如果你不相信平湖历史上出现过老虎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很难将现在全是良田沃土,地表基本属于一览无遗的平湖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老虎能生存的环境联想起来,尽管我们说乍浦也有点九龙山之类,但这些山也实在是藏不住老虎的。

不过,你最好还是相信吧。

有关老虎,在乍浦的志书上有过三次记载:

一是万历三十五年()八月间,《九山补志》记载“有三虎不知从何来,踞高公山坳。参将马如锦檄前、左二营官兵擒捕,纵火焚其窟处,三虎跃出,二虎上山,不知去向,一虎落坡间,初稍卑伏,旋以首据地作威,风大作,莫之敢攫,一兵丁姓者善用叉,叉其口,随嚼断,即奔取丁,撄伤其肩,衣甲皆卸地,舁入城,犬见之惊号而倒绊,马裂缰而去。后解送兵道,存其皮而赏诸用命者”;

二是清顺治八年()正月初四,《九山补志》:“有虎自西来至雅山,村民喧甚,入一矮屋中,一屠者从屋上下楗毙之,献之县。”

三是清顺治十四年()秋八月,《九山补志》:“有虎自西来至外蒲山,数日,食山下金姓犬,里人骇甚,后竟去,不知所之。”

实际上,尽管平湖地区的记录不多,但地方志上有老虎在上海地区活动的大量记录。上海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过老虎活动的踪影,以西北部的嘉定和宝山,南部和西南部的金山和松江,老虎出现的频率最高。从元末到清乾隆二十六年,有据可查的出现过二十多次呢。

结合上海和乍浦两地的记载,我们基本就可以知道:乍浦的老虎都是活动在上海地区的老虎流窜至乍浦的。

如:万历三十五年()金山卫城出现老虎。金山卫城与乍浦在同一方向,相距几十公里,从这一点上看,万历三十五八月间乍浦发现的老虎可能与金山卫城出现的老虎有一定联系。

崇祯四年(),嘉定方泰镇和外冈镇附近的树丛中出现一只黑虎,大家合力围捕,竟然没有抓住,几天后大雾中朝西南方向奔去。同年,上海县的沙冈芦苇丛中发现老虎,“自黄浦入乍浦”,从上海县越境进入了松江,可能之后进入了乍浦境内。   

顺治十五年(),金山卫城再次出现老虎,这与乍浦镇志有关记载清顺治十五年秋八月老虎在乍浦出现的时间非常接近。

综合一下吧:

老虎能在上海地区活动并流窜到平湖,说明古代这些地区有老虎活动的纵深空间及赖以生活的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环境,比如大量的滩涂荡地和荒地、水面。明清时期,随着荒地的开垦,滩涂变成熟地,河道水面变成粮田,老虎的栖息地日益缩小。乾隆二十六年以后,老虎就再也不出现了,因为彻底没了生存环境了。(黄艳/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