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叶凯士天文台观测室的天文望远镜前,中国青年天文学家张钰哲的目光紧紧盯住一个光点,一颗旧星空图上没有被发现过的新星在闪动。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张钰哲将之命名为“中华”。自“中华星”始,近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星”闪耀在浩瀚天宇。
追逐“中华星”
年,27岁的张钰哲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较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长期跟踪观测,这颗编号为“中华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下落不明”,失去了踪迹。
张钰哲
曾与张钰哲共事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介绍,年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后,张钰哲的第一个心愿就是把“中华星”给“找回来”。
年10月30日,张钰哲与学生张家祥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轨道酷似号的小行星。虽后经证实这颗小行星并非号小行星,但20年后的年,当这颗小行星的轨道被精准确定后,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破例将“China”这个名字给了这颗新发现的小行星。
原本失踪的号小行星,却在年、年、年分别被再次观测到,获得正式编号,并于年被重新命名为“Zhongguo”(中国)。
张钰哲将一生所学贡献给了中国天文事业。为表达对张钰哲的敬意,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决定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于年发现的一颗正式编号为的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钰哲星”)。
几多中国星
因为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为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如今,由中国发现的小行星数量达到多颗,中国人以各种方式为小行星命名。
有用中国神话传说命名,如女娲、嫦娥等;有用古代著名人物命名,如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有用现代科学家命名,如李四光、吴健雄、钱学森等;有用重大事件命名,如神舟、北京奥运等;有以中国地名命名,如北京、上海、江苏等……
“为小行星命名既凝结着科研工作的心血,也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赵海斌说,闪耀苍穹的“中国星”越来越多,是中国天文事业不断发展的最好写照。
努力“追”星,保卫地球
发现并监测小行星,不光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更有守卫地球安全的现实意义。
“直径达到米,与地球的轨道距离小于万公里的小行星就能对地球构成相当的威胁,我们称之为潜在威胁近地小行星。”赵海斌说。人类已发现近地小行星多颗,占小行星总数的40%左右。
年彗木相撞事件发生后,国际上就十分重视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风险。年9月7日晚,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在盱眙观测站首次观测到小行星ES。“个头”大、很可能“出轨”,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
“根据近地天体的轨道根数,我国科研人员已经有能力对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的运动进行精准预判。来之前我们就能知道它要走哪条路了。”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研究人员李彬说。
事实上,小行星“造访”带来的并不只有危险。科学家介绍,太空是人类继陆地、海洋和大气之后开拓的第四活动疆界。人类甚至已经开始雄心勃勃地探索小行星捕捉任务,以实现对行星资源的勘探和利用。我国近期发布的第五部航天白皮书显示,未来5年,中国将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
来源:《半月谈》年第7期
半月谈记者:王珏玢邱冰清
编辑:李力
责编:秦黛新校对:黄琛茜(实习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