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王建南

  适逢“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北京画院美术馆特别策划推出“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主题展,将齐白石的艺术创作思路与主题选择纳入中意艺术对比的范畴,别开生面。

齐白石《花与凤蛾》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上学图》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白石诗草》北京画院藏

多梅尼科·吉兰达约《老者与他的孙儿》卢浮宫藏

《考卡雷利抄本》大英图书馆藏

  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在艺术家的笔下被赋予更深层次的美学意味。中国人心目中的国画大师齐白石,首先是一位花鸟画大师,他笔下的鱼虾、草虫、禽鸟和花卉,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艺术观念熔于一炉,深得人心。

  大约完成于-年的《考卡雷利抄本》,则显示出意大利画师为自然写照的不同手法。其页面边缘处或字里行间挤满了昆虫、飞鸟和海洋生物,加之这位画师采用页边处镀金的藤蔓盘绕出一个圆形的空白框架,将四只翅膀完全展开的蝴蝶填充其间,十足标本化视觉效果。也印证了西方基于考证的绘画理念。

  齐白石对草虫的观察方法近乎西方人科学般的严谨。他曾捕捉大量草虫,细致观察后留下了大量工笔草虫图。但他笔下的草虫又绝没有《考卡雷利抄本》中近似生物标本的貌样。每一个弱小的生命似乎都得到了画家的爱怜。小生灵们或停顿、或收翅、或飞翔、或跳跃,各具情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自然形态。齐白石还常常引用中国传统文学典故,如“飞蛾扑火”,表达出他对生命即逝的惋惜和对勇气的赞美之情。

  中世纪的意大利人将蜜蜂视为纯洁的象征,齐白石笔下的蜜蜂则被赋予勤劳之意。在中世纪的西欧,蟋蟀被视为鸣唱不止直至死亡的动物,多用于表达坚持自我、宁折不弯之意。齐白石也画过不少蟋蟀图。其中一幅《草间偷活》最有深意——几笔干墨抹出几根荒草,一只蟋蟀在草间寻觅吃食。看似最不起眼的简笔画恰恰记录了齐白石当年身处乱世时的深切感悟。他在隐身于草间的蟋蟀身上找到了共鸣点。

  齐白石常常将草木鱼虫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相搭配。一件小品册页《菊花》采用极简构图——一个水盂中插了一枝菊花,两片墨叶,其它均以墨线勾勒。水盂憨态可掬,菊花娇嫩新鲜,相辅相成。而另一件册页上只画了一个瓦钵,外壁绘一只螃蟹,题跋写道:“此瓦钵余得于厂肆。往日情奴写照。”

  来自湖南湘潭的齐白石在北京生活了数十年。为了平复思乡之情,齐白石“将少时所用过之器物一一画之”,如蜡台、油灯、犁耙、酒瓮、瓦钵、砚台、葵扇、茶壶、竹筐,以其特有的方式把这一份埋藏在心底思念借最平凡的物件表现出来。且看八开花卉册页之三《青镫》上画家所题:“青镫有味似儿时。白石山翁画古人句。”齐白石把日常生活中不入文人画家法眼的杂陈之物引入画中,民间趣味与文人绘画在他笔下高度融合,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二十世纪意大利静物画大师莫兰迪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博洛尼亚。他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创作题材锁定在家中的瓶瓶罐罐和散步途中的风景之中。与齐白石画上的老物件相比,莫兰迪几乎抹去了一切表明物品功能属性的痕迹。他要的是物体的形,而不是具体的物品。因此,可以说,莫兰迪画笔下的静物画更具形而上学的意味。他探索的是物件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实现哲学上的某种玄想,而不像齐白石画老物件主要是为了寄托情思。莫兰迪的理性与齐白石的感性,正是二十世纪东西方在现代艺术理念上的差异。

  中意两国文化传统各异,但在重视亲情层面,又存在着共性。齐白石的《上学图》正是来自画家对童年求学的一段追忆。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他说祖父每日清晨都会送他到学堂,傍晚再接回家。途中多黄泥路,碰上雨天,更是泥泞不堪,祖父会一手撑雨伞,一手扶住后背上的孙儿,迈过最湿滑的路段。然而,《上学图》却没有刻画此景,而是画了面带微笑的祖父领着不情愿上学的小孙子。儿童的心情与祖辈的期许交织在这幅简洁明了的图画之中。

  再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笔下的《老者与他的孙儿》,祖孙相互依偎坐在窗口,老者略显凌乱的白发和膨大的酒糟鼻,与小儿卷曲的金发和细腻光洁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别具写实效果,呈现文艺复兴肖像画的标准构图样式,与齐白石的《上学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仙道人物也是齐白石喜爱描绘的对象。逢年过节,中国民间常挂专司打鬼驱邪之职的钟馗像辟邪除灾。齐白石绘制的钟馗形象幽默风趣、憨态可掬,将其人性化的同时又赋予深刻寓意。另一个齐白石喜欢表现的形象是李铁拐。作为民间信仰中的“八仙”之首,李铁拐形貌丑陋,面色黝黑,须发蓬乱,衣衫褴褛,瘸腿拄杖,肩上总是扛着一只装满仙药的葫芦,行走于民间,扶危济困。齐白石常常在画上题写大段文字,将老百姓的朴素生活理念用风趣幽默的话语表达出来。而在意大利,罗马天主教教父、圣哲罗姆的形象主要有两种表现方法:一是书斋中阅读和写作的智者;二是沙漠中苦修的僧侣。无论何种形象,这位满脸银白胡须的圣徒总是身着深红色的教士袍,神情严肃,苦苦思索着教义。

  只上过一年私塾的齐白石成年后依然执着于提升文化修养,尤为看重诗才的训练。他创作的诗词多集结在《白石诗草》之中。年,“九一八事变”后的重阳节,他与好友登上北京城宣武门,见城墙遭到拆毁,勾起对东北失守的气愤之情,遂写下《九日与黎松盦登高于宣武门城上》,表达对国家时局的忧虑。

  但丁与齐白石相隔年,身处完全不同的时代,他凭借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大名。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但丁的故乡佛罗伦萨深陷教皇党与保皇党剧烈冲突的漩涡之中。彼时身为佛罗伦萨六名行政官之一的但丁由于与罗马教廷矛盾激化,后被流放异乡。约在年,但丁将思念故乡的情感与嫉恶如仇的正义感全部付诸于诗歌之中,《神曲》由此诞生。

  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文化与艺术之窗,由此可以眺望遥远的亚平宁半岛。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意大利各自发展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传统,并时有超越万水千山的密切交流与互动,构成了东西相望的文化图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