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病毒,会把人类当作自己唯一的宿主,如天花病毒,以及小儿麻痹症的“元凶”——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能感染所有的生命形式,除了动植物,它还感染细菌、古菌,甚至病毒自身。病毒无处不在,而且数量惊人——每毫升海水中就有万个病毒。人类在与病毒的漫长斗争中,也丰富了自身对病毒的认知。01你以为你知道什么是病毒,实际上病毒很难定义……病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但如果让病毒学家说来,“病毒”本身根本并不那么好定义。在过去多年里,病毒学家一直在思考如何给病毒下一个滴水不漏的定义。但是,每次当他们觉得可能找到了适合的定义的时候,总有新发现的病毒不符合这个定义。牛津词典里,病毒的定义是“一个通常由蛋白质和包裹在其中的核酸组成的病原体,非常小,以至于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只有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这个定义实际上也存在不少漏洞。比如,“非常小,以至于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但有些病毒大到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到,典型的如发现于阿米巴原虫体内的巨大病毒。再比如,“只有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这个特性并不排他,有些细菌也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病毒就像一个狡猾的对象,每当我们对病毒的了解更深一步时,病毒的定义就得发生变化。02病毒和宿主其实是“相爱相杀”如果认为这无处不在的病毒仅仅与致病有关,那是对病毒的巨大误解。实际上,把VIRUS翻译成“病毒”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因为很多VIRUS不但没有“毒”,而且有益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病毒与其宿主之间实际上存在非常微妙的生态平衡。很多病毒是不致病的,绝大多数病毒可能与其宿主共生,也就是说,它们从宿主那里获得所需要的,但并不给宿主带来危害。有些病毒与宿主是互利的,它们给宿主带来生存所需的好处,同时也从宿主身上获利。例如,老鼠携带有多种疱疹病毒,这些病毒可能有助于老鼠抵御细菌感染,包括鼠疫。一个更奇特的例子是一种真菌病毒,这种真菌寄生在植物体内,如果离开了病毒,无论是真菌还是植物,都不可能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地热土壤中生长。有些寄生蜂的卵,离开了病毒就不能发育;另外一种植物病毒,当蚜虫取食的植物上过于拥挤的时候,能让蚜虫长出翅膀。事实上,引起疾病,对病毒而言,就像对其宿主而言一样,是不受欢迎的。病毒在一个生病的宿主体内,可能没有在一个健康的宿主体内复制得好,尤其是当生病的宿主不能与其他潜在的宿主进行交际时。如果病毒在传播之前,就导致了宿主的死亡,这对病毒而言,就像对宿主一样是不利的。03这种人类病毒,大多数人身上都携带…有一种奇特的病毒,90%的人都携带,却不引起任何疾病,它就是细环病毒。年,该病毒首次发现于一名日本肝炎患者体内,却从未被证实与任何疾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并感染各年龄段人群的病毒。是否携带病毒,与年龄、性别或者个人疾病史没有显著关联。但是,人体内的细环病毒含量,与人们免疫系统的抑制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在免疫抑制人体内,病毒的载量较高。因此,这种病毒可以作为免疫抑制的标志物。比如说,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需要用药物抑制病人的免疫系统,以减少排异反应。此时,细环病毒就像一个灵敏的检测器,可以用来检测药物的有效性。04人与病毒之间的“猫鼠”游戏科学与自然界似乎不停地在玩着猫鼠游戏。病毒比人类更简单、更低等。然而存在即合理,和人类一样,它们似乎生来就注定能够在这个世界存活下去,并且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流感疫苗的研发与接种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永无休止的追逐赛,因为流感病毒能够不停地变异,最终总有一些突变株能够成功抵抗目前现有的疫苗。不过或许值得欣慰的是,一般情况下病毒也不会轻易地“杀”死它的宿主,因为这样做也将消除它作为一个物种的繁殖和延续的手段。相反,不少病毒只是引起咳嗽或腹泻,并借此通过空气或污水传播,感染更多人。这时,如果人们借助科学知识,利用疫苗或药物来应对这些病毒,它们就会进化、变异,需要新的疫苗才能治疗,而这又将导致新病毒继续进化、变异,如此循环往复。有些疾病会给人类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一直到我们能够依靠科学寻找到治疗良方之前,它们都是不治之症。当然,有赖于我们医学的不断发展,曾经的许多不治之症,例如艾滋病,现在虽无法完全治愈,但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不会让患者迅速死亡。所谓“上医治未病”。小到服用维生素,大到接种疫苗,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好的身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健康的饮食、定期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等,哪怕是最简单的勤洗手,都可以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病原体并非只是在我们咳嗽或打喷嚏时通过空气传播,很多疾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体液进行传播,比如我们呼出的气体,排出的血液和汗液等。“不讲卫生”实际上是很多疾病发生的原因,因此我们务必注重个人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习惯。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身体超过50%的重量都是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当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水分,这对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来源/人民网科普、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