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杰出的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写意花鸟画上。山水、人物所作颇少,然亦不同凡响。其山水画别树一帜,与同代及传统山水画家的风格都不相同,从构图布景到笔墨精神,以常人不敢为而为之。齐白石的山水画风,早年受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的影响,后重视创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自家面目。他主张“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甚多,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别创画格,为前人所不为者”,“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所以他笔下的山水不仅笔墨简练,造型拙朴,设色单纯,不事雕琢,无半点巧媚和做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且题材广泛,随心所至,洋溢着浓郁的民间趣味和个人情感,将平凡之景变为非凡的艺术。更为可贵的是,他还经常否定已得的成就,勇于求变,不断创新。《罗浮觅句图》,齐白石晚年倾情之作。白石翁出身贫苦农家,12岁学木匠,从27岁起开始学画、习诗,40岁后六次出游,足迹半天下,60岁后定居京华。他的思乡情愫,晚年越见强烈。此图的灵感,便得自此种心境。在一个北方寒风凛冽的冬夜,心系故乡,难以入眠。正如画中的自题诗所云:“风寒冬深无梦来,相寻曾记那年栽。定是罗浮旧蝶仙,万千如雪向我开。”又注曰:“星斗塘侧有梅千株,应知昔之白石尚在。”画的是两座青山、一洼水塘,几间草房瓦屋坐落于梅林之侧。一长者携稚童,反背双手悠闲信步,面对如繁星闪闪的万千梅花,似乎正在寻思诗中佳句。画完此图,白石翁犹觉情未了,又在画之左下角端端正正钤了一枚“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的白文闲章,可见其情之真之深之切。[现代]齐白石《罗浮觅句图》梅林是此图的中心,也是笔墨最为精彩之处。白石翁以浓墨画枝干,粗细曲直,千姿百态,于苍劲虬曲中见风骨,与画题篆书遥相呼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梅花以粉色点之,疏疏密密,纷纷扬扬,与枝干黑白对照,相映成趣。整个画面,远景、中景和近景,既独立成章,又自上而下气势贯通,虚实相生。如果说半山半雾,是“实者虚之”,那么塘中的几丝涟漪,则是“虚者实之”。尤其是孤零零的半方水塘,白石翁随手添上几个塘汊,便成了连贯气韵的通道,堪称神来之笔。中国画历来讲究皴法,所谓披麻、斧劈、鬼脸、雨淋墙头,多至数十种,而白石翁画山既不用早期的“密勾不皴”,也不追随常人的“又勾又皴”,而“去其繁杂,采其大要”,不勾不皴,仅以原色泼染,然亦别有神采。白石翁以独特的意匠,自写性灵,使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情趣。他笔下的任何平凡之物,似乎都各具灵性。水塘中用木桩架起的石埠,虽空无一人,却让人想见乡邻们在此浣衣、汲水,笑语连连的情景;而草房临窗桌上的笔筒和翻开的书卷,意味着主人刚刚离开,与梅林中赏花觅诗的点景人物,内外呼应。即所谓“怪癖之形易作,作则一览无余;平常之景难工,工则频观不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