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文艺片。喜欢看滕汝俊,消瘦的脸庞上皱纹写满了故事;喜欢看刘烨,灿烂的笑容了填满了纯真与无暇;喜欢看霍建起,用镜头书写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和情怀;喜欢看《那山那人那狗》,如一篇格式清新的散文,简单里又漾着浓郁的芬芳。也忘不了背光中的陈好,金黄的发线朦胧着青春的面庞;忘不了葱茏的大山,微风中禁不住无尽的眺望;忘不了狼狗老二,体贴的就像多年的老友;忘不了白石山的那一段旋律,颤战着我们每一寸多情的神经。大山的路上,一对父子邮递员,踏上了几百里的路程,为的就是一份坚守和扶持。不经意间,却找回了失落多年的亲情,理解和回忆。倔强的老爸,当儿子转过身是却又是如此多情,期望,责备,关怀,种种感情交集在那双湿润的眼;轻狂的儿子,抚摸着旧背包带时松开原本上扬的嘴角,理解,埋怨心疼,都掩盖在背起背包的那一刹那。父亲对儿子说:“你过得了江,不一定能过得了溪,不一定能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老爸是二十年前的儿子,儿子是二十年后的老爸,每个人都保留着一半的故事,合起来就是一个传奇。村里的老人都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儿子问老爸,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走出大山呢?老爸说,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虽然我不是山里长大的,不过也是实实在在的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不管在城市里呆多久,身上总还是带着一些难以抹去的怀旧气息。我对大山,也向来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似乎它过于闭塞,过于淤滞。也许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呆久了。当我看到屏幕上铺满了被绿树遮蔽的大山,山间被氤氲的水汽所包裹时,我的内心升腾起一种清凉的触感,仿佛大山就在我眼前,触手可及,徐徐展开。在记忆里,那些泥巴路、石子路和那些风景于我来讲还是熟悉的,一切就好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现的那样,清新、质朴,同时又充满了时代感。让人在感到舒服、亲切的同时,又难免会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心头浮上一丝伤感、无奈,而后又归于坦然、平静。简单来说,《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散文诗式的文艺电影,其风格神韵上与《城南旧事》《边城》《黄土地》等某些相似。影片有着简单的人物,父亲与儿子之间朴素的情感;父子的隔阂与交融,以及相对封闭的叙事空间;曲折坎坷的邮路、优美的湘西风光;影片舒缓安静的节奏,宛若山涧静谧流淌的小溪,透出自然清丽,显得不着世俗。电影其实很多年前就看过一次,那时候多少想的还有些浅显。只是单纯地被里面的景色所吸引,被父子二人的亲情所打动。如今再看,可能是因为心态不同,其中感受自然有了些许不同。除了那些至今未变的感受之外,更多是觉得霍建起导演要表达的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缅怀。就像影片中儿子对固执的近乎死板的父亲说的那样,“等到直升机停在山顶的那一天,乡邮路再这么走还有什么用啊!”可是无论如何,那个已经远去只能缅怀的时代,还是值得我为它写上一些什么。看完全片之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连绵起伏的群山,缭绕的雾霭,空旷的田野,一幅幅田园美画...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独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想对这部电影说的内容有很多,《那山那人那狗》不是让人一看上去就会觉得很震撼的影片,可是那种看过后内心的冲击却很强烈。影片中的天然景色都俊邑得称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旖旎低旋的雾气,缤纷落尽的斜阳,一切那么恬淡容谐,仿佛早早避开世俗嘈扰。若平静安静,若铺张游离,像水墨画,像动态的诗,渲染着叙事的深刻与衬托主题的鲜明。也是从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有个导演叫霍建起,他的作品虽没有张艺谋的浓烈、陈凯歌的反思。但始终缠绕着一股质朴与真情,一股豁达与平和,一种城市人所难得的对乡土的认识与情怀。这种情怀,是中国第五代导演身上独有的气质。高考失利的儿子接替年老病衰的父亲出任山间邮递员,父亲带着儿子走这一条艰辛的邮路。整部电影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大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递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父亲作为一个普通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由父亲转变为了儿子,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递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递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邮递员中的一个,用朴实和敦厚的品质感动着成千上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95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