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杨浦滨江的白七咖啡厅由原上海制皂厂的污水处理车间改造而成,其旧工业风与现代设计交融的风格颇受市民喜爱。该融古创新的建筑设计也将实践于杨浦滨江其余工业遗存,通过新文创方式表现浦江历史。视频拍摄及剪辑李思洁(02:53)
“固本、扇牌、白丽、蜂花、裕华”,听到这些名字,相信会勾起许多老上海人的回忆。它们都是上海制皂厂最有名的香皂牌子,白丽美容香皂那句经典的广告语“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在很多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心中,留下深深印记。
上海制皂厂创建于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坐落在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的杨浦滨江沿岸。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浦滨江沿岸聚集了水厂、电厂、煤气厂等一系列先进的市政设施,还有大量与纺织和制造相关的工厂。工业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杨浦区曾是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然而,伴随着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滨江不少老厂关停或外迁。沪上最繁忙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渐陷入了沉寂,遗留下大量的空置厂房与废弃码头。城市更新,成为了杨浦区转型最重要的命题。
被改造的上海制皂厂旧址变成了什么样?工业遗存如何披上“新衣”?这是关于一家咖啡馆的故事,也是“老工业基地”转型之路的真实缩影。
杨树浦路上的“工业神话”
乘坐路公交,在杨树浦路和隆昌路的交汇口下车,空旷的街道让人觉得不像在上海。杨浦区滨江沿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里除了电钻的轰鸣、飞扬的尘土和修筑马路的工人,鲜有外地游客出现在这里。
如今在杨树浦路的上海制皂集团办公大楼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老上海人对杨树浦路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因为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许多上海工人家庭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杨树浦路的工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年,李鸿章在这里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由华商开办的造纸企业——上海机器造纸局(上海杨树浦路号)。
随后年,英商在杨树浦路华盛路(今许昌路)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上海人民最早喝上了自来水。年,官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国内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中的《上海劳工状况》一文里描述道,“近年来上海的工厂,一天发达一天了。其中纱厂为最多数,那贫民的生计,便因此一振。杨树浦一带,竟可称他为一个工业社会。”
杨树浦水厂是中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20世纪30年代远东最大水厂,年,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资料图
因杨树浦路沿线地处黄浦江下游,沿江滩地售价低廉,且与租界中心区相通,交通便利,大量外商相继涌进这里办厂。从年至年,日商七大纺织财团在这里开办了裕丰、大康、公大等17家纺织厂、4家冶金厂。英商先后办了马勒等造船厂3家、怡和等纺织厂6家,中国肥皂公司等轻工业厂14家,上海煤气厂等2家;美德等商人共开办了10家工厂。到了年,杨浦区有企业近千家,职工近10万人,工业总产值7.2亿元,占全国的5%、占全市的20%左右,在上海乃至全国闻名。
杨浦滨江沿线废弃的工厂老建筑
杨浦滨江沿线废弃的工厂老建筑
如今走在杨树浦路上,虽然早已看不到老工业基地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繁华场景,滨江沿岸遗留下的巨大厂房、斑驳的轮船码头,多少还能够感受到昨日的辉煌。
杨浦滨江
一家名叫“白七”的咖啡馆
从杨树浦路拐入平定路,一直走到江边,沿着滨江步道行走不到5分钟,一栋带有半透明屋顶的灰色水泥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白七咖啡馆(WhiteSevenCoffee)”。
早就听闻,在杨浦滨江有一家“有趣”的咖啡馆,那么如何有趣呢?首先从名字上来说,一个“白”、一个“七”,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皂”字。没错,这家咖啡馆与“皂”有着不一般的联系。
白七咖啡馆
白七咖啡馆如今所在的位置就是上海制皂厂的旧址。上海制皂厂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远东最早的制皂厂,上海人过去用的蜂花肥皂等都是这里生产的。后来随着制皂工厂逐步迁往外地,仅在杨浦滨江留下这么一处制皂工业遗迹。咖啡馆所使用的区域是原来工厂的中压水解楼及污水净化池。
白七咖啡馆如今所在的位置就是上海制皂厂的旧址。杨树浦文创图
咖啡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地下一层,仔细留意建筑的外墙,你会发现很多“奇怪”的文字标识:中压水解楼、格栅池、生物转盘池、气浮池、次氯酸钠池、观测楼……它们都是制皂厂内各个生产车间的名字。
设计师在改造的时候,特意保留了这些印记,并在文字旁边附上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