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称得上石头村的不多,三股流村算是一个。早些年,当很多村子在为吃穿发愁的时候,石头村的人已经解决了温饱,如今已经离小康的水准很近了。财富首先来自大自然馈赠的花岗岩,其次就是活跃在大小石场“石头人”的辛勤劳作:每一年,从3月到10月的8个月时间,“石头人”两头不见太阳,每天在粉尘中采石13小时,最多能挣多元——这样的收入,让当地城里的白领都羡慕。

羡慕归羡慕,但城里的白领却吃不了“石头人”的苦。进入年6月,石头村已经过了人口红利期,虽然采石加工依然效益可观,但“石头人”这种被粉尘包围的赚钱方式,已经不被村里的年轻一代认可,他们宁愿去城里打工一个月拿着三五千块钱的工资。所以,当下活跃在大小石场的“石头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大的已经70多岁。

在村里的一个采石场,56岁的朱师傅(左)和52岁的王师傅(右)是一对搭档,当“石头人”的经历都超过了30年。对于采石的辛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多年,祖祖辈辈就是呛着石头面子过来的,从来没想过受不了粉尘的事儿,只是现在给人打工,老板重视这个,我们才戴上口罩。很早年以前,我们的父亲爷爷打石头,哪还戴什么口罩?能让人笑掉大牙。

王师傅和朱师傅的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他们认为守着家在工地一天能挣左右,简直就是捡了个大便宜。王师傅说:就这种收入的活儿,进城打工都难找。趁着50多岁身体还行,抓紧挣钱,既能为自己养老,也减轻儿女的负担。苦点算什么?挣钱就行。

“石头人”普遍不爱体检,舍不得耽误工,怕麻烦,更怕自找麻烦。王师傅说:耽误一天就是二三百,再说了,医院瞎看看出来的,本来在石场活蹦乱跳的,到医院一大堆单子,哪里哪里有问题,不几天,人就蔫了。

64岁的侯家增,自称是村里第三代“石头人”,开山凿石50年,从14岁开始就跟着长辈干采石和石雕的活儿。侯师傅每天早晨5点上工,晚上看不清东西了才收工。因为年过6旬体力不济,侯师傅每天采石的产量和收入都比四五年前有所下降,现在一天劳作13小时能收入元。

元的收入意味着什么呢?侯师傅说,比我儿子挣的多,他一天也就到那样,可惜他不爱打石头,要不然就他那个年龄,一天一点问题都没有。侯师傅现在抡大锤的力气明显不如60岁以前,但他还要坚持:老伴儿有心脏病,只要犯病就得花钱,不是因为这个我早就不干了。虽然给老伴儿治病没少花钱,但侯师傅从未因此去给儿女添麻烦:我自己挣的足够应付这些,不用他们掏钱。

相比在石场,加工石材的“石头人”所付出的体能要少一些,但持续不断的噪声则让他们很烦:切割机工作时发出的声音不但震耳欲聋,还会让人产生心里发慌的不适感。为此,加工石材的“石头人”一般会给自己的耳朵塞上蓝牙耳机。他们说,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阻挡一部分噪音,二个还可以听听音乐。

石头村的石雕也很有名。在村里,好多从事石雕的石匠是从采石过渡来的——年轻的时候采石,渐渐老了体能跟不上就干石雕。71岁的时立早就属于这样的“石头人”。

时师傅说,石匠上了年纪基本上就凭经验吃饭了,收入很不稳定,一年三万两万不等。对于一年两三万的收入,时师傅觉得很知足:我挺知足。现在70多岁有几个一年挣的比我多?大部分都吃闲饭,要么就是靠儿女。另外时师傅认为,只要是不在山上打石头,不天天加工石材,单纯做石雕,对身体基本没什么伤害,切割石材的时候自己注意点就行。

在“石头人”为挣钱叫好的背后,是石场承包人不得不面对的环保升级。在村里一采石场,瓦匠正在给采完石头留下的大坑砌拦水坝,不让石场的里的积水外流污染村里的土地。瓦匠说,现在承包采石场的老板,已经不像以前赚钱那么容易了,环保达标这一项一年就得花不少钱。

毋庸置疑,石头村的“石头人”因为石头而富裕,但在未来,他们的富裕能否跟上环保的节奏而逐步升级呢?广而言之,这已经不是三股流一个石头村所要面对的问题。欢迎网友留言。(棋簿紫/图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