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任何专业都得过阅读关,得会读文献。中文文献已是诘屈聱牙,英文文献更是令人头大。没办法,英文是现实意义上的科技语言,哪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英文文献仍然是非读不可的。

读英文难,读英文文献难上加难,其难度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一篇论文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超过七个字母的都不认识,令人丧失继续读下去的勇气;另一方面是学术,单词明明都认识,但整段读完后不知所云,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全文读完后对论文也没有整体上的宏观把握。

阅读英文文献的常见方式

大多数人读英文文献,不外乎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从头到尾一字不落

很多好学的研究生,抱着学专业顺带学英语的目的,在阅读英文文献时喜欢一字不落地读。看电脑太累,还打印出来读。这种阅读方式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致命。

优点:

(1)全文通读,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思路和论述结构,而且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细节,有可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寻找研究点。

(2)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勾画查找,可以积累大量英文专业词汇,对学术英语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缺点:

(1)全文通读耗时长效率低,一篇十多页的article可能一天都读不完,而现在学术出版的速度如此之快,这个速度是显然跟不上进度的。

(2)绝大多数人很难同时具备战术和战略思维,逐字逐句阅读,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专注于读懂英文而忽略了对研究实质的把握。

方式二:快速浏览观其大略

有些人学诸葛武侯,读书观其大略,只看标题、摘要、图表、结论。能采用这种方式读文献,说明阅读者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积累,应该已经脱离了小白的阶段。然而,这种阅读方式也一样利弊共存。

优点:

(1)快速阅读,大大节约时间,每篇文献有个大致印象,将来需要时可以直接想到,避免了学术检索的遗漏。

(2)单位时间内过眼很多文献,能够对一个领域内的研究形成总体的把握,形成对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的总体认识。

缺点:

(1)快速浏览无法避免对细节的遗漏,有时候这些细节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如果只读图表,可能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实验数据和结果上,对于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可能把握不到位。

(2)粗略的阅读几乎不读完整的句子,很难形成良好的学术英语语感,将来自己写论文的时候,就很难写出规范的学术论文,甚至对很多专业术语和专业表达都不清楚。

阅读英文文献的步骤

如果思考一下英文文献阅读的目的,都是在不同阶段为研究服务的,无论用什么方式,落脚点都应该是研究。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下英文文献的阅读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的,合理评判

当今几乎任何领域的研究论文都已汗牛充栋,随手检索便有成百上千篇。明确研究的目的,就是定立一个筛选的标准。哪些必须读,哪些可以读,哪些不必读;哪些先读,哪些后读;哪些仔细读,哪些粗略读……

判定的标准很多,比如好期刊的论文先读,大组的论文先读,后出版的先读。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依次进行判断。

看标题、作者、出版信息、关键词。看标题是不是跟自己研究方向接近,看通讯作者是不是业内大牛,看出版信息是不是credit高的期刊等,看关键词是不是自己专业相关的。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期刊已经取消了关键词。

上述符合后,看摘要。了解论文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创新点在哪里。根据这些信息评估对自己的研究是否有直接的帮助。

上述符合后,看结论。一般来说,结论里的内容在摘要中有概述,所以看结论的目的一方面是对论文研究的内容有更明确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前述过程进行doublecheck,最终确定文献在阅读上的优先性。

步骤二:展开阅读,详略结合

在确定哪些要读之后,接下来就要阅读了。阅读中把握一个原则:精读不必求全,略读保有底线。

既然摘要和结论都读过,阅读是从Intro开始。Intro的写作范式大同小异,一般是先介绍课题背景概述前人研究,接着指出研究中的不足,然后讲讲自己组的前期工作,再说说本论文的工作。在读Intro时不必一字一句读,着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40.html